印度將超中國?
12月7日,印度聯邦政府將其當前財政年度經濟增長率預期由8.5%上調至8.75%。盡管金融危機已經對發展中國家造成了一系列嚴重的影響,但對印度來說,由于投資和強勁的內需拉動,它在經濟復蘇前景上信心滿滿。
10月,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以《印度的增長將怎樣超越中國》為題,預測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印度的增長速度將超過中國。
聯系近期印度在各個領域的舉動,就能窺探出,為了提高自身在國際上的地位,這個國家態度積極。
在中期經濟評估中,印度政府稱,當前財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甚至可能超過9%。
印度的外交也蒸蒸日上,近三個月來,印度與世界多個國家展開積極的領導會晤,多方面開展合作,迄今為止,印度的這一戰略取得了顯著成功,其戰略盟友美國多次聲稱“印度確實已經崛起”。
在2012年,印度準備投入使用首艘彈道導彈潛艇,這一發展使印度首次同時部署有陸基、空基和海基“三位一體”的核武器。自2017年起,印度將從以色列購進“巴拉克”防空系統,它可摧毀任何“正在接近的目標”,包括無人偵察機。從這些發展軍事技術的合作中,新德里不斷膨脹的野心可見一斑。
由于經濟發展迅速,能源需求也日益強烈。12月6日,趁法國總統薩科齊訪問之際,印度不失時機地簽署了總額為數十億美元的核能協議。根據該協議,印度將建造2座核電站,并計劃在今后陸續建造20座核電站。
論斷或別有用心
《經濟學人》雜志稱,印度如今的經濟增長已經達到8.5%,而且可能將加速。可以說,中國的增長速度將維持在8%左右,印度則會達到9%至10%。在接下來的20至25年中,印度將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國家。該雜志把人口和制度兩個因素作為“印度將超中國”的依據。
據印度媒體集團Network18的創始人喬杜里·巴爾分析,作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印度的人口狀況正處于一個非常健康的水平上:大約5億印度人在25歲以下,進而給予印度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人口紅利”。他認為,下一個超級大國是印度不是中國。
但是,說到制度層面,難免讓人有些質疑。按照西方的標準來衡量,印度的政治體制是民主政體。西方主流聲音頻頻拋出這一“趕超”論斷,不免讓人懷疑這種偏向源于制度上的相似。畢竟,他們這種希望如果得以實現,就成了西方制度優越性論斷的最佳證明,相比之下,中國模式的成功會讓西方懷疑其所珍視的民主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原則是否還站得住腳。
先不說僅憑經濟增長速度就來證明這一“趕超”論斷是否顯得武斷,退一步講,即使印度GDP的增長速度超過了中國又能如何?中國的增長速度超過西方某些國家已經不是一兩次,展望前景豈能以一日論短長?從歷史長河的角度看,就算是中國已持續二十幾年的高增長也只是一瞬,關鍵是誰能繼續挖掘發展潛力,保持經濟持續增長。
合作才有前途
同時,《經濟學人》也指出了印度相對于中國的種種劣勢:印度的市場改革起步晚、底子薄,GDP不過是中國的1/4,識字率僅為66%,大大低于中國的93%,基礎設施破敗,腐敗橫行,政府遠不如中國政府有效率,只需把北京組織完善的2008奧運會與新德里令人難堪的2010英聯邦運動會相比較。
當然,在西方世界里,也有人對這種“趕超”論斷并不贊同。今年8月,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一位高級研究員發表了題為《印度難以趕超中國》的文章,他認為,從衡量市場的大多數指標來看,印度經濟落后于拉美甚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與其他大多數國家相比,印度經濟對待貿易和外國資本仍很封閉,仍受制于對經濟活動的廣泛限制。因此,印度經濟只能是以每年5%而不是8.5%的速度增長。
其實,不管分析人士如何預測,中國和印度兩國都應該明白,新亞洲必須建立在兩個大國堅實而廣泛的合作基礎之上,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繼續保持積極協調,推動雙邊關系進一步成熟穩定并邁上新臺階。(楊寧 楊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