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遭遇強震,廢墟之中無一人死亡;南美洲智利銅礦垮塌,井下礦工無一傷亡。面對生命的奇跡,早已習慣在災害新聞中看到傷亡數字的人們不禁慨嘆,在對抗災變方面,有心人真的走在了前面。
地震、礦難,一個顯著特點是難以預知。然而,難以預知,并不意味著無從防范或可以抱持僥幸、惰性心態。新西蘭的成功并非個案,聯想智利在2月強震中比較出色的表現,人們或許發現應對災難并非無跡可尋,而歸結其成功的經驗,關鍵在于有心、有力。
所謂有心,就是客觀評估自己的“風險頭寸”,給予足夠的重視。新、智兩國地處地震多發帶,憂患意識使得兩國在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等方面兼顧了抗震的要求,在抗震投入和公民教育方面不遺余力。例如,新西蘭制定了嚴格的《建筑法》,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必須避免建筑物倒塌。在智利,雖然為低收入階層建造的房子造價不高,但是棟棟都符合抗震標準。
所謂有力,就是具備并且愿意投入足夠的資源支撐抗災減災的科研和努力。經濟發達的新西蘭憑借世界領先的防震技術和投入,成功逃過一劫。如果了解智利是世界上以人均計算擁有世界知名地震學家和工程師最多的國家,那么這個拉美國家在2月強震中遇難人數僅以百位計也就不足為奇了。
人們在贊嘆智利、新西蘭抗震經驗的同時,也在有意無意地將之與海地作比。不不幸的是,海地作為貧窮國家,縱有強固民居的意愿,也難有實力為之。因此,有媒體說,“地震不殺人而貧困殺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地質學家約翰·馬特更是計算出,自然災害導致發展中國家人員死亡的幾率比富裕國家高出大約100倍。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能力建設與預防性投入在抗災中的重要作用。
各國經濟稟賦不同,應對災變有著先天的能力差異,但是力不逮可以用心來補,智利礦難無一傷亡的事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發生礦難的智利銅礦,其建造技術并無先進之處,但很多細節都體現了未雨綢繆的考慮。比如,銅礦中配備必要的應急設備,如土石清理設備、通風口、罐頭、牛奶和飲水儲備等,礦工有的還經過護理培訓,這些舉措都為礦難發生后的搶救贏得了黃金救援時間。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一些公司即便“富可敵國”,卻無抗災防變之心,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就是最好的反例。從能力上講,英國石油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有著先進的防漏技術,談必要性,漏油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生態災難也值得公司為此作預防性投入。但即便如此,僥幸和貪欲還是占了上風,最終釀成生態災難。
可見,較之財力,心力更為重要。細致入微的防范和體察、“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幾率,也要做百分之百的準備”的決心,是新西蘭和智利創造生命奇跡的關鍵。兩國的經驗值得借鑒,兩國成功的案例,更是用事實證明了預防性投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為其他國家增添了防災抗變的信心。災難難測,人心可為,關鍵在于想得到、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