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歐高層互訪較多,為雙方關系注入了新活力,掀起了新一輪高潮。吳邦國委員長的歐洲之行不僅包括歐盟大國法國,還包括非歐盟成員國塞爾維亞和瑞士,推動了中歐議會交往和地方合作。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期間,雙方決定全面推進中德戰略伙伴關系。英國、冰島等國外長先后訪華,楊潔篪外長也正式訪問奧地利。
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中歐關系面臨著新機遇,繼往開來需要拓寬思路。與此同時,歐盟與中國自身也處在新的發展路口。
當下歐洲的心態似乎可以用“青春期”和“更年期”來形容。“青春期”是指歐盟作為國家聯合體出現的時間還不夠長,仍在發展與成長之中,是一個新鮮事物。歐洲“進一步、退半步”的一體化進程便是最佳寫照。“更年期”是指歐洲作為世界曾經的“領跑者”,在遭到金融危機的打擊之后,信心受挫,對有關“歐洲衰落”、“和平衰落”的觀點非常敏感,擔心喪失原有的吸引力和魅力。從近來歐洲領導人和輿論的觀點來看,歐洲人的焦慮感和緊迫感非常強烈。
今天的中國則似乎可以用“初生牛犢”來形容。作為一個迅速上升的新興發展中大國,面對新時代出現的新機遇和新挑戰,中國在應對許多問題時都沒有先例可循,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
面臨新的形勢,為進一步推動中歐關系的深入發展,雙方均需要對那些影響雙方關系的難題予以充分的冷思考。
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中歐在價值理念方面的差異是阻礙雙方關系發展的深層原因。歐洲一直試圖站在價值理念和國際道義的制高點,極力把自己的價值理念加于中國頭上。不過,歐洲的做法并沒有產生什么實際效果。因此,歐洲應該意識到,在經過了長時間的交往之后,既然不能強壓中國的脖子令中國屈服,不如改變思路,放低身段,學會欣賞中國文化和做派,把在歐洲國家內部施行的基本規范也不打折扣地施行于當代國際關系中,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平等待人,尊重他國,真正踐行“多樣中的統一”之價值理念。
今日的中國實力顯著增強,但還沒有強大到“無所不能”的地步,不具備“為所欲為”的能力,也沒有“為所欲為”的意愿。無論是從古至今為中國人所推崇的“和合思想”,還是老百姓奉行的“中庸之道”,無不表明中國沒有欺負他國的意愿和習慣。在此背景下,中國既對中華文明和自身實力充滿信心,擺脫自鴉片戰爭以來時而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受害者”心態,擺脫時時擔心“被下套”、“被忽悠”的心態,在對外交往中表現出更講技巧,學會政治與外交“營銷”,不僅在傳播中國文化時如此,在應對現實難題時也如此。中國已經意識到,文化交流是一項“打動人的心靈”的宏偉工程,只有以外國民眾能夠接受和理解的方式進行,才能實現這一目標,為國際關系奠定較為堅實的社會基礎和民意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