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27日在一場“守護臺灣”的募款餐會中聲言他不反對在WTO的架構下,深化兩岸交流,不但可以“三通”,“四通、五通”亦可。美國《世界日報》29日社論指出,對照過去一路堅持的“戒急用忍”,反對兩岸簽署ECFA,李登輝此時發表兩岸“五通”或謂兩岸交好論,且正由于落差太大,不能不給予一定程度的重視。
社論摘錄如下,
李登輝緣何不反對兩岸深化交流,說得冠冕堂皇點,當然可歸因于李登輝看到兩岸和解新局非但有利臺灣人民,而且也非有一個穩定的兩岸格局不足以支撐臺灣未來發展。但李登輝豈是以兩岸大局為念的政治人物,最多僅能說是長于權謀的政客。
若就李登輝的個人立場論,誠如兩年前李登輝公開宣稱他不是“臺獨教父”,也說過想重走一趟孔子周游列國的行程一樣,不必當真,但可以嗅出其間釋放的訊息。前者對“臺獨”身份的否定,意在傳達他的政治理念并非以“臺獨”為滿足;重溫孔子周游列國的旅行,更具濃烈的游士和說客色彩,與其說那是為了“到此一游”,不若說李登輝有意到大陸宣傳他個人。
李登輝當然想到大陸走一趟,但中南海可能提供什么禮遇,或許才是李登輝最介意的。今天的李登輝應無可能重登政治舞臺,但李登輝不可能不介意未來的歷史如何書寫,書寫的主流究竟會落在臺灣還是在大陸,在“臺獨”毫無可能的情況下,更不能不顧及到兩岸統一后的歷史格局。
凡有歷史感的歷史人物,必然在意身后名。同時可以相信李登輝無論如何都不愿意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是以李登輝所以會轉向于肯定兩岸應深化交流,主張兩岸交好也不是什么意外。再者,李登輝在有生之年可能看到兩岸進入政治談判,情勢一旦急轉直下也未嘗不可能出現兩岸都能接受的統一新局,屆時李登輝更不能不在意。
李登輝承認兩岸目前動武的可能性極低,面對中國崛起也沒必要故意傳達負面形象,而是如實地傳達。李登輝這番言論當然也在傳達訊息,除了要和大陸交朋友外,他個人當然也不必排除到大陸交交朋友。相信在不算短的未來,也不必意外李登輝會登陸訪問,發出更多的驚人之語。
然而李登輝在態勢上的調整以及論述上的轉折,與其說是有了新的認識,不若說策略意義更多些,而且在意識形態上對大陸還是深具戒心,例如在喊出“和中”的同時,更強調應該“親美”、“親日”。李登輝把兩岸區隔得很清楚,“你是你,我是我;但你我是朋友”。對于大陸之于臺灣的經濟優惠,李登輝認為那是一根胡蘿卜,臺灣應在經濟上自主,要發展出“臺灣模式”,要善用中國機會而不受擺弄。這種論述無論如何都帶有強烈的敵情意識,設定兩岸的格局是互為競爭的,而且是互為取代的。這與其說李登輝還活在過往的意識形態和思維當中,不若說是李登輝還在瞻顧徘徊,一時之間放不下身段。
對照深綠還在發動“臺灣青年反共救國團”,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率先登記入團的動作而言,李登輝之于兩岸脈動,顯然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也掌握了主流價值;當民進黨內部還在為黨籍縣市長和公職人員登陸應否作出規范爭論不休,連帶引發是否應推出新的兩岸論述之際。李登輝此時拋出和對岸交好的論述,當然會在綠營內部形成一股壓力。至少民進黨人不論支持或反對,都得面對李登輝的論述作為參考架構。
李登輝的轉折和調整不論是出于策略性的思考,還是夾雜個人利害關系,這不會是單一現象,其所顯現的是綠營已無從回避兩岸新局,無從回避“臺獨”論述走入死胡同后的幻滅。兩岸未來會走向何方,是一個大論述,李登輝的“兩岸交好論”,可以想象會在綠營內部帶出如斯響應之效,也應是綠營放棄“臺獨”思維的新起點。
(本文不代表中國臺灣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