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順應最廣大民眾普遍愿望的理念進步,更是中國走向現代化之夢的價值中樞。
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 24個字,這一表述,提出了反映現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誠如一些代表所言,這些顯然經過精心選擇的語詞,均是一些讓人無限向往的美好語詞。而語詞的背后,則寄托著中國人對“理想中國”的追求和期待。同時,這些語詞本身的語義所及,也最大限度地與當下世界人民和中國人民共同追求的理念和價值,形成了良性的銜接。
而民主、自由、平等諸概念寫入核心價值觀,亦可看做是對當下國內、國外情勢之主動回應,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
可以說,簡約而豐饒的24字核心價值觀,確實凝聚了執政黨牢記歷史、立足當下、放眼未來的政治智慧和理念自信,也為未來中國軟實力的提升,國際交往乃至價值的認同,提供了某種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原點。由此出發,既可回應國民迫切的現實關切,也助益中國在復雜多變的世界格局中保持相對恒定的大國形象。
概而言之,一個富強、民主的國家,一個平等、自由的社會,一眾誠信、敬業、愛國的民眾,正是千百年來這塊土地上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后繼、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時至今日,盡管仍有公民感于公正之缺失、平等之失衡,但無可否認的是,這些價值已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同。
舉凡為尋求公正而上下奔走者,抑或是感人的見義勇為者,為增進公益而戮力以赴者,還有那些為了國家利益犧牲個體利益的個人和群體,都是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他們或微或著的努力和作為,小焉者,可能會求得個體境遇或多或少的改善;大焉者,則是推動這個國家走向更加文明、更加強大的底層力量。
從國家層面而言,一個有著民主、文明信條的國度,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一百多年來,從孫中山先生倡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認為應該“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始,到如今十八大報告直接提煉出的“三個倡導”,這其中,反映出深刻的歷史洞察和現實認知。
這些年來,盡管中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有目共睹,當下甚至有力地支撐了世界經濟的復蘇,但是,毋庸諱言,作為一個正在轉型的大國,個中的種種陣痛、蛻變、艱難,乃至由于文化傳統帶來的不適感,均呈現給世界一個相對繁復的形象。僅僅依靠經濟的高速發展,并不足以顯示國家實力,惟有培育和展現符合民眾訴求、傳統文化和世界潮流的核心價值,方才有可能真正提升中國的軟實力,改善國家形象。
要之,國家的強大,一方面有賴于國民的心態、國民的形象、國民的認同;另一方面,也有賴于國家在文化、教育、制度環境、法治建設,乃至國家執政能力、管理能力等軟實力的全面提升。而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正是軟實力中的硬通貨。
從十六屆六中全會、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核心價值體系”,到十八大24字的“核心價值觀”,既是從豐富到具體、從寬泛到精確的表述之變,也是順應民眾普遍愿望的理念進步,更是中國走向現代化之夢的價值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