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是蘋果公司前任CEO喬布斯逝世一周年紀念日,雖然這位商業天才早已離去,但上市至今已有一個月的新款蘋果iphone5手機依舊在美國乃至全球市場取得了驚人銷售業績。在其上市之初,摩根大通美國首席經濟學家麥克·費羅利有關iphone5的銷售將在四季度拉動美國GDP增長0.25%至0.5%的預測,似乎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于多數觀察家而言,喬布斯以及其一手締造的“蘋果神話”,作為電子制造業近年來最為經典的商業成功案例,似乎再一次印證了高新科技對于現代經濟超乎想象的驅動作用。但若聯系近些年美國制造業整體所處的輿論環境,人們或會發現,恰恰是在“美國實體經濟走向衰落”“美國面臨產業空心化”等來自美國政治人物、經濟學家以及公共媒體的一片哀鳴之中,喬布斯和蘋果卻走向了巨大成功。而在另一方面,從數據上分析,盡管美國制造業在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中的占比過去幾年間有所下降,但其絕對產值仍保持穩步上升勢頭。
換言之,在后金融危機的今天,正在“被新興市場國家所掏空”“被別國制造所淹沒”的美國制造業,不僅沒有發生人們想象中的接二連三的大型企業破產案例,反而孕育出了蘋果這樣新的“產業巨人”。這一看似吊詭的結果,對于目前同樣開始遭遇“產業空心化”恐慌的中國制造業而言,有著特殊的啟示意義。
按照傳統的制造業國際分工理論,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業因勞動力成本問題,必然存在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但發達國家卻可憑借技術和資金上的優勢,將技術密集型的高端產業繼續留在本國?墒窃诿绹圃鞓I的發展實踐中,不僅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業已經難覓蹤跡,就連大量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生產制造和裝配崗位也被轉移至日本、韓國乃至中國、墨西哥和東南亞國家。就此而言,美國的確遭遇了嚴重的“產業空心化”。
可在另一方面,將一線生產制造崗位轉移出去的美國制造業,卻保留并大力發展了制造業的設計和研發部門,并借助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形成了“美國設計、日韓制造、中國組裝”的新型產業分工模式。與此同時,借助更為開放的全球勞動力市場,美國制造業企業還大大壓低了外包出去的產品制造組裝成本,但卻通過更加強有力的跨國專利保護體系,確保了其最終產品的較高售價。這也直接導致了諸如iPod售價150美元、但中國廠商及工人從中僅獲利不到10美元的情況。
因此,當中國制造業為“世界工廠”的名號而欣喜之余,“空心化”的美國制造業卻已悄然開始大規模應用3D打印等更為高端的制造業生產技術。這些技術甚至將直接挑戰傳統制造業“規模經濟”的基本原理,并進一步實現制造業的全自動化程度,進而消解對勞動力的依賴,而規模經濟和勞動力成本則恰恰是中國制造業賴以勃興的基石。此消彼長間,未來制造業格局的力量對比,已悄然改變。
有鑒于此,對中國制造業而言,東南亞國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由此而生的“產業空心化”威脅,或許只是疥癬之疾,“蘋果神話”背后國際制造業新分工模式的固化以及美國制造業革命性的升級進程,或許才是更需要認真思考和應對的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