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路過一個高速公路的服務區,看到有人賣光盤。這種光盤很特別,刻錄的不是音樂,也不是電影,而是有人把暢銷書讀出來,讓司機邊開車、邊聽書。雖然這是一個不錯的創意,但是老板說,并沒有多少人買。
“讀書光盤”的遇冷,讓人想起一些農家書屋的尷尬。在一些地方,政府下大氣力建起的農家書屋里,讀者寥寥無幾。那里的?停皇莻別老人,還有放假的學生。其他人為什么不來?答案很現實也很無奈:要打工,要做生意,要謀生計……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讀書”在我們的生活字典里模糊起來。有人不愛讀書,有人沒時間讀書,有人讀起書來“不知是他讀書還是書讀他”,也有人認為,現在網絡上的海量信息觸手可得,為什么還要讀書?
有數據顯示,2011年的國民圖書閱讀率依然有所上升,但仍低于12年前的水平。不可否認,這其中有網絡閱讀、手機閱讀等新閱讀方式興起的原因。但信息的瀏覽終歸無法取代系統的閱讀,我們更應該思考,當我們的社會像一列高速行進的列車,以日新月異的態勢向前發展時,難道可以讓書籍所承載的文明風景落在后面?對于一個數千年詩禮相傳、崇文重道的民族來說,今天讀書價值面臨的忽視,讀書生活遭遇的種種困擾,實在令人不安。
相傳,猶太民族在孩子剛出生時,父母就會在書頁上涂滿蜂蜜讓孩子舔食,目的是要告訴孩子,書是甜的。這個民族被譽為世界上最愛讀書的民族,每年人均讀64本書。他們用事實雄辯地說明了“知識就是力量”:諾貝爾獎獲得最多、科學發明世界人均第一、世界上人均擁有論文發表量第一、轉化為科學技術的比例世界第一……
一位作家說過:文化不體現在一個國家高樓大廈的多寡,也不體現在一個國家的基本建設,但一定關乎一個民族的魂魄和整體素質。抽掉文化這根筋,這個民族將會成為植物人。讀書,帶給人們文化。讀書,可以凝聚一個民族的精神,可以升華一國民眾的靈魂,可以讓一個民族獲得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文化力量。
今天,我們正行進在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征程;蛟S,在不少人看來,“文化強國”是一個很宏大很遙遠的概念。然而,文化建設是一個全民工程,離不開每一個個體的努力。當一個國家的民眾洋溢著清新的書卷氣,這個國家才會歷久彌新、朝氣蓬勃,激發出不可遏抑的創造活力。從這個意義上說,讀書不僅是有益個人身心、提升幸福指數的生活方式,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尋求文化發展的基礎工程。
魯迅先生曾說:“倘能生存,我當然仍要學習!弊x書作為終身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在信息化社會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面對讀書的困境,我們固然需要創造更寬松的閱讀環境,需要更為親民的圖書價格,需要更有營養的出版精品,但首先,是帶著一顆愛知、求知的心去拿起書本、翻開來靜靜地讀。讀書也是讀心,從瑯瑯書聲中,能感知個人心靈成長的歷程,更能傾聽到一個民族走向文化強國的鏗鏘足音。(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