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紛擾擾多年的魏橋電廠爭議終于塵埃落定,7月4日,山東原屬魏橋集團旗下的濱州工業園熱電廠被關停,媒體稱關停該電廠的原因是為積極響應國家節能降耗精神。
毋庸諱言,熱電廠被關,肯定可以節能減排,問題在于被關的不是問題企業,而是節能減排的模范生。根據資料顯示,該熱電廠一直較為注重環保和減排問題,電廠于2007年8月起陸續投資3050萬元的“電石渣-石膏濕法”脫硫系統也通過了環保驗收。因此該廠不在山東計劃淘汰的名單內。
媒體報道稱,地方政府之所以對魏橋電廠祭起“突然死亡法”,是因為需要在廠址上開發高層建筑,優化生活環境。可是我們仔細查閱相關資料發現,事實并不是如此。事實是,這個山東首富自辦的民營電廠成績太優秀、學習太模范,結果反而木秀于林被風折。
資料顯示,魏橋居民供電價格是3.5毛/度,而家屬區之外,價格是6毛多。魏橋集團下屬企業的用電價格則不到3毛錢/度,而當地的工業用電價格接近1元/度,自辦電廠的電價水平要比平均電價低1/3以上。這樣的價格吸引了周邊大量企業來此買電。即便如此低價,其熱電業務的毛利率2010年和2011年前9個月分別為24.18%和23.51%,是十足的優質資產。
盡管拿梁山好漢比喻魏橋電廠有點不太恰當,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這個電廠拼的是本事,而不是拼的是爹。但是也因為如此,在與山東電力公司較勁的過程中總是處于劣勢。畢竟和國有電力公司相比,魏橋電廠無爹可靠。我想國有公司的恐慌在于,如果任其發展,民間自辦電廠、自建電網,勢必打破電網公司的壟斷,民間企業雖然可以嘗到低電價的甜頭,但是自己的壟斷蛋糕必然受損。因此,當各路學者正在熱絡探討推廣“魏橋模式”時,及時請爹出場當頭棒喝、拉閘關燈似乎成了不二選擇。
拉閘關燈甚至關門放狗要讓公眾服氣其實很難。關鍵在于,當地的電價何以激起公眾用腳投票?從目前資料看,公眾很難計算出電價的真實成本,以及其中到底有多大部分屬于地方搭車收費。為了環保關停電廠,公眾本不該有非議,但是拉閘停電之后,應該回報公眾一個更加亮堂的世界,而不是仍然讓公眾在黑暗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