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已經形成了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精英權貴階層、中間階層和底層社會。處于不同階層的人對中國的改革有不同的觀點。人們最為擔心的是,在頂層設計過程中,是否有自己的代言人?各個階層不同的政治和經濟訴求通過什么形式表達出來?
作為中國共產黨主導的改革,改革的動力和實踐應該來自基層群眾,改革的受益者更應是中間階層和下層群眾。如果改革只是從頂層最富的5%的精英權貴階層立場去設計議題,這種改革將難以讓中下層群眾日常生活發生變化,他們在讀書、工作、住房、醫療、養老等生老病死問題上將仍得不到做人的尊嚴。改革30多年農民變成農民工的過程令人心酸。因此,人民群眾寄希望于兩會代表委員不僅代表強勢話語集團說話,更應該代表那些沒有話語權的中間階層和下層群眾。
但是,縱觀中國媒體和學界的強勢話語勢力,在當前中下層群眾的利益訴求難以傳達的形勢下,他們的利益在精英們設計的改革大盤子里,由誰來爭取平衡?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與中國傳統的“民為貴,社稷次,君為輕”的政治哲學是一脈相承的。改革應以人為本,這個“人”不是特指5%的精英權貴階層,而是指95%的億萬中間階層和下層群眾。因此,作為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在改革的各種呼聲中,不是誰的聲音大,就替誰吆喝;也不是哪個名人在微博里粉絲多,就把這個博主的聲音,當成民意。改革不靠慷慨激昂、熱血沸騰的口號,而要看實實在在的民生的改善,看民生幸福指數的提高,看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是否面貌一新,看貧富、城鄉、東西部差距能否消除。中國改革的目的是幫助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任何改革口號和行動都是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改革是讓人民群眾成為一個在日常生活中享有尊嚴的人。否則,改革一詞就會變為一個空口號,那些空喊改革口號的人最終將被群眾拋棄。
但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經濟利益多元、政治觀點多元、新聞輿論多樣的政治傳播景觀里,各種勢力都在利用新興媒體,通過制造輿論、制造熱點來操縱民意。在這樣的時代,作為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在討論設計改革發展這樣的國計民生大事時,在投票表決時,應依據真實、完整和對稱的信息。特別是對于那些爭議大的議題,代表委員們更應該在充分研讀、對稱各方完整信息的基礎上,做出正確選擇; 兩會代表委員在為改革的頂層設計者建言獻策時,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不是“新聞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要求代表委員們長期深入基層,去獲得真實、完整和對稱的信息。如果代表委員只關注媒體上嗓門大的人的訴求,將會導致改革舉措和口號成了那些擅于操縱輿論的人攫取個人或小集團利益的工具。
處于話語弱勢的中下層人民群眾的訴求是無法通過頂層精英設計的新聞議程和政策議程表達出來的。因此,兩會代表委員應該在兩會召開前,大下訪、走基層,在充分理解人民群眾的普遍需求和對幸福生活的普遍向往中,找到中國改革聲音的源頭。改革的訴求和改革的動力必須從群眾的疾苦和呼聲中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