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根歲末,“假發票”的交易再次火爆起來。電子郵箱里,手機短信里、傳真文件里、甚至地鐵的小廣告里,人們隨時能接觸到“假發票”的信息。(11月13日《中國廣播網》)
使用假發票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而相關打擊和治理也難以湊效,根本原因在于,很多打擊者本身就是假票的需求者,寄希望于自我整治,難有出路。更重要的,運動式的治理,不過是表達姿態的治標之法,根本治理之策還在于控制需求源頭。
與假發票相似的例子是公車私用。公車私用的本質,在于權力沒有受到限制和約束。假發票面臨著同樣的困局。表面上是收入太少、出差標準太低等制度層面的問題,實際上這些只是有效誘因。即便大幅度提高個人薪金以及出差補助,頂賬、走賬的沖動,還會依舊堅挺。從企業增大成本沖抵稅收到機關事業單位套取國家財政資金,甚至集中花錢,既解決用完預算的壓力,又為下一步擴大預算作準備。
無論公車私用,還是假發票沖賬,從本質上講都是一種權力濫用,其治理的關鍵還在于落實和執行。如果只是制度填補制度,規定強調規定,行動上則只能原地打轉而毫無進展。沒有嚴厲的問責和處罰,風險成本過低,導致制度上的敬畏蕩然無存,公為私用、權力濫用等現象就不會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