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9歲的河北省館陶縣代縣長閆寧被網民貼上“史上最年輕縣長”的標簽,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從“史上最年輕市長”、“史上最年輕鎮長”,到“史上最年輕縣長”,“史上最年輕”的炒作屢試不爽。值得關注的是,對于諸如此類的“史上最年輕”,輿論觀點常常“一邊倒”,輿論的“圍觀”更像是“圍剿”,質疑猜測聲浪洶涌,以至于官方的正式回應往往石沉大海。有人說,“這都是年輕惹的禍”。
乍聽起來,這話有幾分道理。試想,閆寧如果現在年過半百,哪怕是30出頭,估計沒人會給他戴上“史上最年輕縣長”這頂桂冠。或許還會有人打抱不平:這樣德才兼備的干部早該提拔了呢!國人好像更樂意感嘆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而不待見少年得志、意氣風發。在奉行低調行事的官場,新官上任還沒踢開“頭三腳”,首先就被網絡“盯上”畢竟不妙,而人肉搜索的滋味委實不好受。倘在干部中問卷調查,估計沒有誰愿意戴上這頂“史上最年輕”的帽子。
其實,“史上最年輕”不過是吸引眼球的招牌。網友圍觀“史上最年輕縣長”,焦點在于其3年4次升遷,個人簡歷一度被當成“機密”。對于 “史上最年輕美女鎮長”,較真的網友搬出公務員職務升降的有關文件,質疑其3年“三級跳”的“火箭提拔”。“史上最年輕市長”時隔兩年因交流提拔,再次被推到了媒體的聚光燈下。網友追問,為什么幸運之神總是眷顧他?與其說網民是對“史上最年輕”的圍觀,還不如說是對選人用人公信度的圍觀。
在公眾知情訴求日益強烈的當下,透明度攸關公信力。事業的發展要靠一代又一代優秀干部去開拓、去擔當。對優秀年輕干部,打破論資排輩,實行破格提拔,本無可厚非。關鍵要以公開公平公正為前提,真正體現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準,落實群眾公認、注重實績的原則。在這三起“史上最年輕”干部的選拔過程中,如果事先就把選拔的標準、條件、程序、規則等都亮給公眾,如果采取面向社會公開選拔,而不是采取“點將”式選拔,如果及時將擬提拔干部人選的家庭背景、工作經歷、工作實績以及群眾口碑都進行公示,那么公眾質疑的聲音是不是會小些呢?人不患年輕而患不公。任何缺乏公開監督的行為都有暗箱操作的嫌疑,任何事后迫于輿論壓力作出的回應總讓人感到有些蒼白無力。
回想當年,鄧小平25歲任紅七軍政委、30歲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習仲勛32歲任中共西北局書記,蕭華22歲就當上“娃娃司令”,蕭克27歲任紅六軍團軍團長,他們哪個不可以稱之為“史上最年輕”,為什么沒有人去質疑?因為他們經歷了戰火的考驗,是在群眾中成長起來的。今天,對于那些有培養前途的年輕干部,就應該把他們放到艱苦地區、復雜環境、關鍵崗位上去摔打磨煉,讓他們在實踐中接受群眾的檢驗。那種拔苗助長、量身定制式的培養,是政治上的短視行為,也是對事業發展和干部成長的不負責任。
年輕不是罪過,提拔不是問題。今天,廣開舉賢薦能之路,暢通優秀年輕人才脫穎而出的渠道,不僅需要解放思想破除偏見,營造愛才用才的寬松土壤,還需要切實健全科學民主、規范嚴密的制度環境。否則,“史上最年輕”的炒作就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