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全國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以來的成效,廣大受眾普遍的體會是:“老百姓出鏡機會多了,來自基層的聲音響了,新聞作品中套話空話少了,反映真實情況的內容多了,官腔官調少了,報道普通老百姓凡人小事的作品多了,鮮活的群眾語言多了……”由此可見,各地連日來的“走轉改”活動的確取得了一定效果。
中宣部等五部門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就是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要“眼觀基層”、“用鏡頭記錄老百姓的生活 瞬間”,這是始終做到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親歷親行,是學習運用群眾語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大興清新樸實、生動鮮活、言簡意賅文風的有益行動。然而,有個別作風不實的人將“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誤認為是走馬觀花,采取了到事先安排的幾個農戶家里走走,按照報喜不報憂的思路問幾個問題,甚至啟發被拍攝的對象喊一聲“茄子”之際拍幾張照片。如此虛情假意的“走基層”是在做表面文章,非但沒有群眾留下好印象,反而會讓群眾不買賬。
避免走馬觀花現象,首先應該拋棄應付心理。“走基層”活動只有從思想上引起重視,才能出現腳蘸泥、磨嘴皮、嘮家常,一滴水見太陽的效果。有的人認為開展“走基層”活動是做給上級領導看的“花架子”工程,一陣風過后,該怎么寫還怎么寫,該怎么做還怎么做。這些心態的存在,不但違背了“走基層”活動的初衷,也給媒體工作帶來負面影響。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都要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參與,帶著真情實意“走基層”,老百姓才會擊掌叫好。
“走基層”的目的是實踐“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新聞工作是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承擔著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莊嚴使命,更應當積極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走基層”活動并不是在基層走走、看看,寫幾篇文章了事,而是從人民群眾細微的言談舉止中,從老百姓的眼睛里體察民情,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傾聽老百姓的呼聲,反映老百姓的愿望,說出老百姓的盼頭,只限于“授之以魚”的做法則是走馬觀花,只有“授之以漁”的行為才是長久之計。
新聞媒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必須要形成長效機制,長期堅持和老百姓交朋友,把老百姓當親人,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把準群眾需求的時代脈搏,才能真正把黨的聲音傳送到群眾的心里,把群眾的聲音反映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