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離島免稅政策實施還不到一個月,免稅商品就出現過期產品。一位上海游客購買一套化妝品后發現,商品外包裝上的中文標示與內包裝的原廠標示不符,原廠標示顯示已過期。出售該商品的三亞免稅店回應,初查可能是部分新員工業務不熟練,造成誤貼標簽的問題。
銷售過期產品盡管違背商業道德,但卻屢禁不止,見怪不怪。出于謀求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家樂福、沃爾瑪等國際知名賣場,都曾深陷“過期門”。更有媒體曝光家樂福出現“永不過期食品”,有專員負責更改生產日期。不過,相比之下,三亞免稅店出現過期產品更令人愕然。首先,免稅店屬于國有專營,產品質量和經營聲譽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密切相關;其次,離島免稅政策尚處于嗷嗷待哺的嬰兒期,亟待培育信譽度和美譽度,在這個節骨眼上公然銷售過期產品自砸招牌,令人情何以堪?
從網絡輿論來看,網民顯然對于“失誤說”并不買賬。這些質疑并非無中生有,一個繞不開的疑點就是這些過期化妝品產地不同,出廠日期不同,外包裝的保質期卻一模一樣。究竟是失誤的巧合,還是另有隱情,有關方面需要給出更有說服力的交代。此外,盡管免稅店表示,對于過期商品負責賠償或是換貨退貨,但產品好退,影響難消。除了彌補此事給消費者帶來的損失外,更應一查到底,找出癥結所在,追究當事人責任,填補制度漏洞。
“海南離島免稅”是國家財稅政策的讓利,其意義不僅是制定特殊優惠政策支持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更在于通過降低關稅向消費者讓渡財政收益,有效刺激“三駕馬車”中的內需消費,最終實現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因此,三亞免稅店的角色不限于一時一域,更承載著免稅政策“試驗田”的重要使命,探索關稅杠桿平衡的技巧,國家民眾利益分配的藝術,從而為今后免稅政策乃至消費政策的制定實施提供參考。同時,國有專營的特殊屬性,也使得人們更多了一分期待,希冀其能夠成為誠信經營的標桿,拯救世風日下的商業道德。
從三亞免稅店的半個多月運營來看,免稅政策已經過河,配套管理還在摸石頭。免稅店商品嚴重供不應求、遭遇代購騙局、沒有自助取款機,種種不便已然令人感到遺憾,如今“過期門”更如一記警鐘,為方興未艾的“掃貨熱”潑了一盆冷水。
同一天的另一則報道是,根據環球退稅公司的調查報告,2010年中國游客在法國購買免稅商品總額達6.5億歐元 (約合61.3億元人民幣),蟬聯法國購物王的稱號。國民的巨大消費力緣何“墻內開花墻外香”,值得反思。利用好免稅政策,盤活國內消費品市場,任重道遠,但眼下不妨就從嚴查“過期門”事件、做好誠信經營做起。(張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