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誠信是由政府信用、企業信用與個人信用共同構建的,其中政府信用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具有導向性、全局性作用。不得不承認,目前政府公信力存在不足和下降趨勢。近來一些公共性事件中的輿論反應和一些輿情機構的調查都證明了這一點。
隨著公眾民主法制意識的提高,人民對政府的要求也在提高。雖然政府在公開透明、依法行政、打擊腐敗、功能轉型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與公眾的要求和期望仍相去甚遠。應該說,是政府變革的速度跟不上公眾意識覺醒的速度,導致政府公信力呈現下降趨勢。
政府無法選擇人民,只能以人民的需求來變革自身。當前,政府公信力不足的原因和表現是多方面的,例如政府運行不夠公開透明,公眾權益得不到保障落實,社會公平公正尚有欠缺;有的官員以權謀私,貪污腐敗;行政行為和決策缺少法治化、民主化,一些政府人員在言行中表現蠻橫等等。為了社會的整體進步,為了國家和民族現代化的偉大目標,全方位重塑政府公信力刻不容緩。
重塑政府公信力,首要要了解公眾對政府的要求,進一步明確現代文明的政治和行政倫理。現代政府應該是什么樣的,應該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政府與人民的關系應當如何,政府權力來源自哪里,應當如何行使權力,都應以人民需求和現代政治要求在理念和倫理上加以明確。
其次要將理念和倫理制度化。例如溫總理在與網友交流時談到,政府如何花錢,要公開透明并全程接受人民監督,從長遠看要實現官員財產公開,都屬于將現代政治倫理落實到制度建設的問題。
理念和制度的建立,是政府對公眾的公開承諾。取信于民,重塑和提升政府公信力,要防止紙上理念、制度虛置,說到要做到,承諾要兌現,不能以漂亮的理念和公開的制度程序弄虛作假、蒙騙公眾。例如近來在政府陽光采購、公職人員招錄招考等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說了不做,假模假式地做,對政府公信力的傷害更大。
溫總理在與部分上訪代表座談時曾說,人民滿意不滿意,是判斷政府工作的唯一標準。因此,重塑和提升政府公信力,最重要的一點是實現人民意志,人民賦予政府權力,政府必須接受人民監督。人民有權決定政府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
全方位重塑政府公信力,歸根到底是要塑造人民作主的政府、人民滿意的政府、經得起人民問責的政府。(王亞欣)
[責任編輯:趙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