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稱產業研究所有關研究人員“三年之內免談房產稅”的講話不代表發改委的立場(5月25日《揚子晚報》)。
自從4月17日新國十條出臺后,一系列傳聞、猜測、謠言愈演愈烈。大家注意到,這些傳言、猜測甚至謠言中,按照媒體報道說法都出自發改委、央行、銀監會、住建部以及財政部等部門官員、研究人員之口,發改委人員尤甚。而奇怪的是,官員、研究人員的許多話語頭一天剛說,第二天就辟謠,如此翻燒餅的情況越來越多。
近期,從國際形勢看,全球市場不確定性增強;從國內形勢看,宏觀調控處于兩難選擇,樓市調控效果有待觀察。一句話,市場處于異常敏感期。國家部委官員、研究人員可以圖一時痛快隨心所欲、無所顧忌地發話,但是,媒體和市場以及投資者卻會對其做出復雜的解讀。在中國經濟的敏感期,國家部委人員的講話已經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一是對市場造成極大沖擊。比如“房產稅”造成的這兩天A股的暴漲暴跌。二是引發社會對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走向的疑問。樓市調控是否又要走回頭路?
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研究人員和官員身份具有明晰的界定。市場、投資者一般不會把研究人員的話語當作官方態度,只是根據研究專業人員的話語來判斷市場方向,做出投資行為。但是,在中國官員與研究人員集于一身,甚至官員、研究人員經常跑場子出席這個會議,那個講座;這個論壇,那個研究會。其講話、談話、意見究竟代表誰,很難說得清楚,百姓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是要把官員與研究人員集于一身徹底分離。從近期看,國家部委官員在公眾、公開場合、在涉及國家政策走向、在這個敏感期一定要慎言慎行。若非要發言,最好聲明一下立場。同時政府承諾過的、已經在文件里講到要出臺的政策,應該抓緊研究、盡快出臺,比如:新國十條中有關引導房產市場的稅收政策和“住房城鄉建設部要會同人民銀行、銀監會抓緊制定”的第二套住房認定標準,已經40多天了卻遲遲不見出臺細則,市場怎能不猜測呢?(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