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小朋友,除了普通話、粵語、英語外,幼兒園讀完后還會說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碰到這樣的孩子作為家長是否會驚呆了?佛山一家國際幼兒園就在這樣培養孩子,有家長擔心孩子同時學習多種語言會弄混,但也有家長看中的就是這與國際接軌的課程。(8月5日《廣州日報》)
看了這條新聞,我和我的小伙伴都驚呆了。真是自愧不如呀,到如今37歲的人了,就會一種語言,還是地方話,連個普通話說得都是“半生不熟”的。不過幸好這并沒有影響我的生活。當然,這樣說,并不是反對孩子多掌握些知識,俗話說藝多不壓身嘛。但是,當一個3歲的孩子能說出四種語言,還能說出小語種的西班牙語的時候,這驚呆的僅僅是他們的小伙伴嗎?
我想同時應該驚呆的還有我們的社會,我們社會追求的東西,以及我們的教育現實。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們的教育突然也來了個“大躍進”,孩子們是無所不能,見什么就學什么,學什么還會什么。可是,我們仔細想想,一個幼兒園的孩子能不能背負起如此沉重的期待,如此關切的目光?當有孩子因為學習過多的科目暈倒在課堂上的時候,當有孩子因為學習雜亂的知識而出現了成長問題的時候,當有孩子因為學習的負擔而患上了孤僻癥的時候,就沒有一個部門要為此買單嗎?家長和教育界就不值得反思嗎?
一者,對于私立性質的幼兒教育機構,他們的教育方案,教育課程是不是也需要有關專家的會診。他們開設的課程,能不能僅僅因為他們穿了市場化的外衣,就成為監管的空白地帶?
二者,幼兒教育的標準在哪里?我們知道的是,有關部門經常提倡不要讓孩子承受過度的學習任務,可是什么是過度,什么是適可,這個標準有沒有。如果有的話,是不是在批準設立相關教育機構的時候要給他們約法三章。
三者,是什么逼出了家長的火急火燎?我們的幼升小的考核中有沒有嚴重的漏洞,我們教育的導向有沒有漏洞,我們的社會有沒有責任,究竟是家長錯了,還是我們的教育導向錯了?
想起寧夏某小學的考試題,問一年級的孩子《水滸傳》第三章的章名叫什么,你干脆問問孩子們《水滸傳》里有多少逗號和句號吧!無厘頭的教育倒逼我們需思考這樣一個大問題:我們學習的海量知識是都是必須的嗎?我們必須知道李白多大嗎?我們必須知道杜甫有幾個孩子嗎?我們還必須知道王倫有多高嗎?
會四種語言的3歲孩子不能僅僅驚呆小伙伴,還應該驚呆我們的教育現實。是的,我們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我們更應該把孩子的美好童年還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