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跨國企業尊重國內消費者,就要自我尊重。只有監管部門(而不僅是媒體)更加尊重消費者的權益,把消費者的權益放在首位,他人才不敢怠慢看輕。
蘋果中國官網1日晚間發布致中國消費者的道歉信,稱由于對外溝通不足而導致外界認為蘋果公司態度傲慢,今后對中國維修和保修政策進行深刻反思。蘋果公司將改進iPhone等設備的維修政策,使其符合中國的“三包”規定。
獨行特立的蘋果手機一直讓消費者“愛恨交加”。除了一些技術上的“怪癖”,中國消費者還在抱怨它“另眼相待”,譬如維修政策。央視3·15晚會拿蘋果開刀,不是“無緣無故的恨”。今天,蘋果終于低下高傲的頭顱,承諾改進維修政策。
蘋果道歉,來之不易,卻讓人樂不起來。檢討“壓服”蘋果整個過程,一直使用“非常手段”。國內消費者投訴日久,并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倒是央視在3·15晚會上首先發難,揪住不放,“死磕”蘋果。后來,《人民日報》等媒體也相繼介入,合力炮轟,繆力施壓。雖說如此,蘋果一直委與虛蛇,敷衍了事。直至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相繼隔空喊話,對蘋果施壓,才換來蘋果態度的“微軟”。這一過程,假如沒有權威媒體窮追不舍,引起全民公憤,形成倒逼態勢,恐怕就不可能“驚動”行政管理部門;行政管理不介入,企業就不會認錯。
對企業的市場行為進行監督,也是媒體監督題中應有之義,只不過新聞媒體畢竟不是行政部門,監督是否有效,要看能否引起行政管理部門重視,要看企業是否有良心。否則,媒體說了也白說。近年來,跨國大企業涉嫌歧視中國消費者的事件接連發生,從牙膏、籃球鞋、飲料、快餐到電腦、手機、汽車等等,都曾經發生過。有些事件雖經媒體曝光,卻因行政不作為,最后不了了之。如全球汽車業巨頭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因為一款轎車DSG變速箱的問題,2009年在北美召回了1.35萬輛問題轎車,卻拒絕在中國召回問題車輛。
“橘生于南則為橘,橘生于北則為枳”,一些跨國大企業之所以搞“雙重標準”,在我國放松產品質量要求,降低服務標準,固然與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逐利天性有關,我們自己也不是沒有責任。主要表現在:我國的國家標準低于國際標準,導致一些在國外被認定為“不合格”的產品,堂而皇之進入我國市場;監管部門失職、瀆職,客觀上縱容了一些跨國大企業的歧視行為。很多時候,監管部門并沒有迅速地、堅持地與消費者站在一起,對涉嫌歧視的企業進行強有力的監督;再者,處罰過輕,不能損企業之毫毛,難有震懾力。與國外動輒過億的巨額罰單相比,我國監管者顯然過于“心慈手軟”,難有殺一儆百的威力。
要獲得他人尊重,須自重自敬,市場監管亦然。要讓跨國企業尊重國內消費者,就要自我尊重。只有監管部門(而不僅是媒體)更加尊重消費者的權益,把消費者的權益放在首位,他人才不敢怠慢看輕。當務之急,一是要提高國家標準,將國標與國際接軌,不給歧視行為制造機會;二是加重處罰力度,罰到他們肉痛,他們才會長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