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1月7日發布《社會心態藍皮書》,從總體上分析了當前社會心態的特點、發展態勢和存在的問題。其中調查顯示,社會的總體信任指標在2012年進一步下降,已經跌破及格線。弱勢群體中一些“社會情緒反向”值得警惕(1月8日《京華時報》)。
本該同情卻欣喜,本該譴責卻贊美,一些不正常的反向情緒的確不時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哈醫大殺醫案被報道,網絡上許多人在閱讀新聞后的心情表達中選擇“高興”;而在常有可見的農民工跳樓討薪發生時,竟然有人高喊“要跳就快點”……反向情緒的出現,乃至在一定范圍內的蔓延,無疑與社會普遍的道德評價標準不相一致。
不過,其實倒也不必過分夸大反向情緒的“惡”,很多時候,這不過是事不關己時表態隨意化的體現,抑或只是借反向情緒來表達某種不滿而已,或者無聊,或者無知,不必上綱上線。應該看到的是,每當反向情緒出現,也總會有批評和質疑與之相伴,這無疑也表明社會的正面情緒仍是主流,正確的道德標準仍然占據主導。
當然,不夸大反向情緒的“惡”并不代表不需要警惕。反向情緒是一股需要因勢利導的細流,雖然細流本身并不可怕,但不積小流何以成江海。反過來說,如果讓千萬條細流匯聚到一起,誰又知道會不會形成令社會道德全面下滑和扭曲的汪洋大海?
反向情緒的出現,說到底更多是對社會不滿的某種發泄,對反向情緒的引導,自然也應該從減少和消滅不滿開始。引導反向情緒,關鍵并不在情緒本身,而更在于社會建設的全面進步。當每個人都能平等分享社會建設的成果,沐浴社會公平的陽光,反向情緒自然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