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重陽節(jié),我奔波在采訪的路上。當媒體鋪天蓋地近乎矯情地關注老人時,我陷入了孝道焦慮之中。
呼吁關愛老人,呼喚孝道回歸這有錯嗎?當然沒有,但問題是如此“一年一度”式的空談有用嗎?領導慰問式的關愛又有多少真情實意的含量?一則很有諷刺意味的報道是,今年重陽節(jié)期間,志愿者們扎堆地到養(yǎng)老院慰問,武漢市洪山區(qū)星光老年公寓的老人一上午就接待了三撥慰問者,直到把老人累倒。
很想問問那些將老人慰問“累倒”的志愿者們,為何要扎堆去顯示愛心呢,平時常來看看老人,不也很好么?我絲毫沒有懷疑志愿者們的初衷和熱情,只是想與大家聊聊如今在快節(jié)奏生活中,我們該如何盡孝。
前段時間回家,聽說一位高中好友的母親患癌癥去世了,我趕緊給這位好久不見的朋友打電話約見面聊天。哀傷之后,他不經(jīng)意的一句感嘆打動了我:幸虧這幾年沒有去外地工作,自從我媽患病我就一直陪著她,能陪她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我心里也就不那么難受了。
是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我的這位朋友是幸運的,他能夠陪伴生病的母親。而我們很多人都在外地打拼,鮮有時間“常回家看看”,即便父母患病,也只能多打幾個電話問候而已。你可曾想過,我們會以怎樣的方式告別父母?一個最可能出現(xiàn)的場景是:某一天深夜,突然接到老家打來的電話,被告知父親或母親病危的消息,然后再匆匆忙忙趕回家和他們見最后一面。
如此的告別方式,是何等的凄涼?到那時再多的眼淚也彌補不了我們內心的愧疚。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還有比這更能痛徹心扉的嗎?
前兩個月,全國婦聯(lián)老齡工作協(xié)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fā)布了新版“24孝”行動標準,內容有“教父母學會上網(wǎng)”、“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支持單身父母再婚”、“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打開父母的心結等”等。對照這些條條框框,一向認為自己很孝順的我頓時汗顏,找身邊的朋友做了個小調查,幾乎所有人都與我有同感。很多人不無哀傷地感嘆,哪個不愛自己的父母,誰不想盡可能多的陪陪父母,關懷他們的生活,但沒有時間回家啊。
是的,我們需要的不是教育式的宣傳。誰人不見,每逢法定假期,特別是長假,我們不是不知道路上會很堵,不是不知道回家的車票會很難買,但我們寧可在擁擠的車廂過道里站十幾個小時也要回家與親人團聚,除了沉甸甸的愛,還有什么能讓我們義無反顧呢?
其實,我們需要的是多給我們一點盡孝的時間,直白一點說就是能真正落實的帶薪休假制度。不錯,我國早在2008年就頒布施行了《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但有多少人知道依據(jù)條例自己能休多少天,又有多少人真正享受過?
“一走就多少春秋冬夏,連拜年也只能通個電話,一家人的團圓飯還總是趕不上,掛念著你們的心也總是放不下。”正如歌詞所述,對很多人來講,如今一家人團聚已成奢侈,掰著指頭數(shù),也就那么幾個法定假期。每個人都想盡孝,每個人都會老去,落實好帶薪休假,多給孝心點時間,才是真正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