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運”大考,考的不僅是政府和相關服務部門,作為公民,也是“趕考”的一員。
對“春運”,人們耳熟能詳;現在,又來了“秋運”。
新華社報道,北京車流量將增加33%、上海增加40%、南京增加50%……即將到來的中秋國慶8天長假,加之收費公路節假日免費政策首次實施,預計在8天假期,將有6.6億人次的超級客運量,這是中國交通運輸的一次“秋運”大考。
8天,6.6億人,此“秋運”大考比起一年一度的春運,可謂毫不遜色。面對“秋運”大考,我們看到,各個地方、各個政府和服務部門都在行動,比如,在北京,規定當市域內收費公路主路出現嚴重擁堵時,將采取臨時斷路、導行措施,必要時將正常收費車道臨時降級使用;在上海,在流量高的主線和匝道收費站前,設置專門的節日小型客車快速通道等。
如此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無疑值得肯定,但是,對于罕見的“秋運”大考,相關部門的工作是否做到位,有無缺漏?針對如此大的車流客流,公共服務如何做得更好,讓民眾滿意?……這些仍然是需要認真思考并付諸改進的問題。
例如,節日之前,各地相關部門紛紛公布的出行提示和指南,對民眾合理安排出行規劃提供參考。這樣的信息公開,無疑十分重要,不過,從網絡上一些反應看,其中似有一些漏洞。例如,有微博網友開車從北京到廣州,通過地圖軟件查詢,他以為大廣高速湖北段是斷頭路,準備繞道九江,經網友提醒,才得知大廣高速湖北段5月就全線通車了。
公布出行信息,相關部門需要多些主動服務意識,及時更新相關信息,提供便捷的查詢渠道。如,一些公路于最近完工通車,當地交通部門能否及時通知地圖服務公司,要求修改。對于一些熱點長途線路,相關部門能否公布幾套合理的路線方案,供民眾參考選擇。同時,在事先公布信息之后,還應跟蹤相關路況,通過傳統交通廣播、道路電子顯示屏、手機短信、微博等方式及時公布信息,讓民眾能實時掌握最新路況。
現實中,一些政府和服務部門在工作中習慣于“各掃門前雪”,這是公共服務中的一大頑疾。此次“秋運”大考,部門間的協作可謂十分關鍵,以整治長途臥鋪車安全為例,橫跨多個省市,涉及車站管理方、高速公路管理方、交通運管等多個單位,相關地方和單位若能做到一致協作,那必然事半功倍,否則難免出現安全盲區。
新華社報道說,此次“秋運”,多地加強同鄰近省份的信息溝通,建立跨省聯動協調機制,最大程度緩解擁堵,這是一個好消息。不過,還有多少地方和部門尚未建立起聯動協調機制?我們期望,各地在公布節假日相關交通治理工作規劃時,不僅要著眼于本行政區域,而且要及時公布縣際、市際、省際間應急方案,接受民眾的監督。
當然,“秋運”大考,考的不僅是政府和相關服務部門,作為公民,也是“趕考”的一員。面對未來可能的交通擁堵,我們能否錯峰出行?能否學會遵守秩序、排隊行車?能否向“等免費”、“搶免費”等危及公共利益的行為說不?在他人遇到麻煩乃至危難之時,我們能否及時伸出援手,發揚互助精神?對于政府的一些交通管理和應急措施,我們能否給予理解,積極參與合作?
“秋運”大考固然嚴峻,但只要政府、服務單位、公民能積極履行自身責任,相互給予配合,再大的考驗也不足為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