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發布“中國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狀況監測”報告,該項目對浙江等六省區6482例兒童和青少年進行了調查。報告顯示1/3的初中生,半數以上的高中生、大學生和社會青年認可戀人間的婚前性行為;約1/5的青少年認可“一夜情”。(9月28日《新聞晚報》)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將婚前性行為為喻為“偷吃禁果”,然而現在上海市計生所的調查報告卻證明了另一個事實:半數以上的青年人已將“禁果”視為“開心果”了。而尤讓人震驚的是,還有1/5的青少年認可了“一夜情”。認可“一夜情”更讓人看到青少年性觀念的開放,不但有“量變”而且有了“質變”。
論及青少年將“禁果”變成“開心果”,性教育缺失似乎已成了現成的原因。為青少年提供與他們的年齡、能力和環境相適應的性教育,確實必不可少。但倘若以為有了性教育,就能萬事大吉,那就又是一廂情愿了。更不必說,一方面是性教育的缺乏,另一方面,卻有另類“性教育”在“潤物無聲”。
今天許多地方,商肆之內,“性”成賣點;網絡之間,犬馬色聲;興趣被異化為“性趣”,“性福”即等于幸福;還有把性愛玩具、性愛秘戲之類擺出來,傳授性技巧的“性文化展”,也打著“性教育”的旗號,跑到中學里以優惠票價去拉觀眾了。而性學專家則頻頻為“一夜情”鼓吹。聲稱“一夜情”真正實現了“我活,也讓別人活”。把性放回到它原來的位置上去,順其自然。青少年在這樣的環境里,耳濡的是“性解放”的“言教”,目染的是犬馬聲色的“身教”,又會向何處潛移默化?
性的問題并不只是性,更涵蓋了法律、倫理和道德等方面。青少年的“性開放”與其說孩子的的迷茫,不如說它更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如今“性道德”生態的狀況。當鮮廉寡恥不再引起大驚小怪而只剩下見怪不怪,從當初的“過街老鼠”而招搖過市甚至登堂入室,人們的道德觀終于像了那只在溫水中被慢慢煮熟的青蛙的時候,青少年把“禁果”當成“開心果”,恰也必然矣。雖然已有半數以上青少年不反對婚前性行為,1/5的青少年認可“一夜情”,但我們確實還應該慶幸:因為畢竟還有近半青少年反對婚前性行為,還有80%的青少年不認同“一夜情”。然而無法回避的問題是,認可“一夜情”離性亂還有多遠?而要是依然“不抵抗”,那么現在的慶幸還能慶幸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