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水發炎再次發生的問題上需要雙重反思:一是當事的記者需要反思,在做新聞策劃時是否遵循了新聞的基本規律,是否遵守了道德規范。二是醫院和相關監管部門也該反思,是否存在故意誤診和過度醫療,是否存在對機器的過度依賴和對患者的過度冷漠,是否存在把患者當成盈利的對象
近日,有記者在石家莊男科醫院博大醫院化驗時,用綠茶替代了尿液,隨后醫生稱尿液檢測出了炎癥、霉菌和雜菌,記者被診斷出重度腎虛、前列腺炎、附睪炎,并被要求花費高額費用進行相關治療。事件一經披露,引起廣泛關注。8月1日,衛生部新聞辦相關負責人稱,5年前已有類似案例,當時衛生部組織專家研究認為,該報道有悖于媒體記者職業道德的規范要求,是誤導公眾。現在,衛生部態度沒有改變(8月2日《新京報》)。
因為故伎重演,茶水發炎事件被看成是記者職業道德缺失的表現。應當說,在用茶水替代尿液這件事上,記者的表現的確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如果記者是不知道此前有過茶水發炎的新聞,則記者的策劃有些“閉門造車”,記者的信息使用能力值得懷疑。作為一名職業的新聞記者,當然應該對自己的策劃能否立得住腳作一個預判。而只要記者在作出策劃時上網查證一下,就會輕易地發現五年前就有過一場茶水發炎的爭論。這些策劃的步驟和內容不該是一個職業記者缺失的。
而如果記者是明知故犯,明明知道茶水發炎可能證明不了什么,五年前的爭論已經讓人們把反思的矛頭指向了記者的“故意”,那么暗訪的記者就不該放任這種不確切的事情發生,并且把它當成新聞報道出來。這種自我把關的意識是一名記者能力的體現,也是一名記者職業道德的體現,無論記者的最終用意是什么,在明知自己的報道可能產生事實層面的瑕疵時,記者就不能放任不管,假裝不知。否則,就是主觀惡意,從而不符合新聞報道中通常所說的“無實際惡意”原則——報道的事實有瑕疵,但記者事先不知道。
所以,當再次發生茶水發炎事件時,衛生部堅持記者誤導公眾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記者的確需要反思。但同時,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是,記者預設主題中的故意誤診和過度醫療是否存在呢?記者之所以拿茶水當尿液,其實是想揭穿一些醫院故意誤診和過度醫療的情況——在診斷時故意把問題說得很重;在治療時習慣于下猛藥。雖然,這樣的做法為人不齒,但對于一些唯利是圖的醫院來說卻是贏利的渠道:故意誤診意味著患者要做更多的治療;而過度治療則意味著患者要支付更多的成本。于是,一些醫院放任機器出錯,放任醫生開藥,只要自己能從患者身上多拔幾根毛。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事情存在,公眾在面對再次發生的茶水發炎事情時,對記者和衛生部門采取了不同的態度。對于記者,他們覺得是用心良苦,沒有對其進行批評指責;相反,對于無辜的衛生部門卻乘機借題發揮,連帶指出醫療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公眾對記者的寬容和對衛生部門的苛刻其實是對現實的一種情緒反應,如果沒有日常生活中種種醫療問題的困擾,公眾為何會如此“是非不分”,如此寬待表現并不如人意的記者?即使沒有對故意誤診和過度醫療的情況進行準確統計,公眾的聲音本身就是一種現實。
因此,在茶水發炎再次發生的問題上需要雙重反思。一是當事的記者需要反思,在做新聞策劃時是否遵循了新聞的基本規律,是否遵守了道德規范。作為記者,不能降低自己的道德標準和專業水平。二是醫院和相關監管部門也該反思,是否存在故意誤診和過度醫療,是否存在對機器的過度依賴和對患者的過度冷漠,是否存在把患者當成盈利的對象,在患者身上撒鹽的惡劣行徑。如果沒有后一重反思,則茶水發炎的策劃效果還沒有體現,記者的用心也就落了空。而問題可能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