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聯合廣東省揭陽市啟動“沃土計劃”,包括孫菁澤在內的20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本科生,從學院領導手里接過背包行囊,扛起該計劃的第一期旗幟,開始奔赴基層:走進農村,走進企業,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擔任企業經理助理,擔任工廠車間主任,擔任社區主任,以一線參與者的身份和老百姓在一起。(7月6日 新華網)
曾幾何時,重才輕德、知識與實踐脫節成為人們詬病大學教育的兩大弊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與廣東揭陽聯袂推出的創新型實踐育人課程——“沃土計劃”,組織優秀本科生深入基層、下鄉進廠,以“助理”身份掛職鍛煉,這是育才新路的積極探索。
與人們習慣認知的“實踐鍛煉”相比,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此次推出的“沃土計劃”有兩大看點:一是深入基層的實踐活動不是臨近畢業的“集中實習”和“突擊實踐”,而是從大一、大二就下鄉進廠,這不僅可以使大學生有更多接觸社會實踐的機會,而且能夠讓教師目睹學生的鍛煉過程,傾聽其實踐心聲,有助于師生溝通交流,便于老師適時指導;二是定向掛職鍛煉,有助于增強社會實踐的計劃性、針對性,提高實踐者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人們的記憶里,大學生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驕子”,從家門到校門是他們的成長軌跡,與實際脫離是他們的一大軟肋。應該說,“沃土計劃”的實質就是為大學生“接地氣”提供平臺。按照北大黨委副書記于鴻君的說法,就是要同學們“理解社會、增長才干、發現短板、培養與百姓的感情”。即思維感情和知識技能都要充分與現實中的社情民意和發展實際相通相接。
盡管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把自己使命稱為“創造管理知識,培養商界領袖,推動社會進步,”但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終究是所有大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充分體諒民間疾苦和真正擁有民生情結,才會恪守創業為民、生財有道的道德底線;也只有將自己的宏圖偉愿與老百姓的福祉結合起來,才會成為有價值于社會的真正精英。
人們常說“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知識改變命運”,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前提是,只有當書本知識轉化為技能或能力時才會顯示其力量,也才會創造出社會財富或改變人的命運。而這種轉換的媒介就是實踐。沒有充分“接地氣”的知識只能是空洞的理論,而只有理論沒有實踐的大學生也難成知名企業家。
盡管每期一個月的下鄉進廠略顯時間短促,但這種“接地氣”的教育創新卻值得肯定,我們期待下鄉進廠“掛職鍛煉”成為大學教育的一種有益嘗試。 (張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