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集中答復網友時明確表示,相應推遲退休年齡已是一種必然趨勢,該部將適時提出彈性延遲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的政策建議。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呂井海稱,從國際上看,有些國家已經實施了65歲或者68歲退休的政策,我國應以延長5年為宜。
近年來,隨著養老金空賬數額的加大,延遲退休的鼓噪聲也越來越強烈。但是與鼓噪者的熱情相反,延遲退休的提法每次冒出來,總要遭到民眾的痛罵。原因其實很簡單——指望通過“多繳幾年養老險,少付幾年養老金”等方式來彌補虧空,方法上雖然簡單明了,但這樣的思路,不僅對絕大多數人利益形成的損害太無理、太直接,而且思路也有視角單一等諸多不科學之處。
本次重提彈性退休,有幾個關鍵詞,成為挑戰公眾敏感神經的導火索。
關鍵詞一,必然趨勢。僅從報道中提到的 “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均壽命的不斷延長”,難道就能夠支撐 “必然趨勢”的邏輯嗎?呂井海提到的國外情況,是根本不能作為參照的。國外的福利政策,可以讓人失業了也能保證基本生存,所以退休年齡并不是社會敏感問題。此外,國外的延遲退休,很多并不是因為養老基金入不敷出,而是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等其他原因催生的。動機不同,怎么能強求做法上的仿效呢?
關鍵詞二,欠賬。動輒拿養老基金的入不敷出來說事,全然不顧“養老保險制度從建立的第一天起就是空賬”這一事實,反而有意無意地將養老基金的入不敷出,歸罪于現有企業及員工繳納費用少,繳納時間短。更何況,現實中大量存在的提前退休,還掩蓋著數不清的腐敗、不公以及管理上的粗放。
關鍵詞三,公平。這要從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個層面,“吃財政飯”和“吃企業飯”兩大系統,退休待遇差別過大。吃財政飯的個人不掏錢,三險足額繳納且年年增加;吃市場飯的,個人與企業共繳三險,而企業則盡量少繳。退休時,二者待遇差距多達幾倍;第二個層面,某些壟斷企業,因為內部分配格局的改變而“逼退”一部分員工,可以“順風順水”地成批辦理提前退休。而那些弱勢企業員工擔心下崗,巴望著能夠提前退休,卻被“公事公辦”地拒絕。造成“不想退的,企業違規也能辦退;很想退的,燒香磕頭也無人給辦”,在退休金的享受時間上又形成了不公。
關鍵詞四,彈性。既為“彈性”,就應該體現以人為本的主旨。在退休問題上的以人為本,就是應該考慮以不同行業、不同工作環境、不同工作狀況為前提,實行可推遲也可提前的“彈性退休制度”,將選擇權交給個人。比如,計劃經濟時期參加工作的“過渡人”,有不少已有40多年的工齡,渴望退休的心情非常迫切,滿足他們提前幾年退休的愿望,難道很奢侈嗎?如果退休政策只往后“彈”,不往前“彈”,哪里談得上以人為本呢?
百姓的心態,應該是制定政策的晴雨表。退休問題,是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極其復雜的社會問題。所有這些,都不可能是做一個簡單的“養老金賬戶加減法”能夠解決的。如果強制推行,除了引發社會混亂,不可能收獲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