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處處有,就是沒人走”,這種情況在許多城市都存在。說到底,還是城市規劃在人性化、便利化方面出了問題
小區門口,東西、南北走向的兩條大馬路交錯通過。寬闊的十字路口上,車來車往,好不熱鬧。控制車流的信號燈,分直行、右轉、左轉三種,十分復雜。在復雜的交通信號燈控制下,行人通過路口,要盯著隨時轉換的信號燈,小心躲閃左轉、右轉的拐彎車輛,很不容易。
過路口,也不是沒有替代辦法。在路口西側,不遠處就有一座高大的過街天橋,建成有些年頭了。可是,行人寧愿“冒險”在道路上穿行,也不愿走天橋。風吹日曬,天橋的護欄已經銹跡斑斑。偌大的天橋,成了擺設。
行人過街不愿意走天橋,首先是因為天橋的位置不合理。行人通過路口,都想節省時間,可是過街天橋設置的地方,不當不正,離路口至少五六十米。走天橋過路口,一上一下,要多走兩三百米,費時費力。其次,天橋本身設計不夠人性化。為讓車輛能從橋下通過,天橋建造得很高,臺階很多,爬上爬下,年輕人都覺得十分吃力,更不用說老年人了。此外,天橋的數量還是不夠用。路口4個方向,天橋只有一座,對需要穿過馬路的行人來說,天橋不僅遠,而且用不上。
道路依然擁擠,天橋依然空曠,群眾戲稱“天橋處處有,就是沒人走”,這種情況在許多城市都存在。說到底,還是城市規劃在人性化、便利化管理方面出了問題。近年,我國城市發展很快,馬路越來越寬、廣場越來越大,作為城市建設的決策者和城市規劃師,已經習慣了以“鳥瞰”的方式眺望城市的宏偉氣魄和壯麗圖景,卻忽視了從“人文”的視角關注使用者的切身感受。
現代化的城市形象不僅在于高樓林立、霓虹炫目,更在于是否具有以人為本的交通體系。就過街天橋來說,建橋前,有關部門就應當周密調研,精心規劃,充分征求附近群眾的意見,照顧到大多數人的需求,使天橋建設有充分的民意基礎,隨后再根據周邊環境進行合理設計。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注重細節設計,在保證合理的坡度、階梯高度的基礎上,盡可能配套建設電動扶梯、非機動車推行坡道等便利設施,最大程度減少行人不必要的體力支出。如果走過街天橋,既安全又省事,行人怎能不接受?
小細節所折射出的不僅僅是城市品位,更體現了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一座真正宜居的城市,不僅要有寬闊的馬路、宏偉的廣場,更要有方便民眾生活的臨街門店、方便行人通行的過街天橋。只有從“人”,也就是城市居住者的角度去管理和規劃一個城市,才能真正增強城市的宜居性。作為城市管理者,不要因一些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細節,讓城市在百姓心中失去了更重要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