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網友爆料稱,湖南高校職稱評審評委名單剛剛確定即遭泄露,身為評委的劉一兵教授在賓館“開房收錢”。據5月7日媒體報道,湖南省教育廳官網隨后回應稱,“目前已終止劉一兵2011年職稱評審專家資格,有關情況正在進一步調查核實”,“但不會因索賄事件暫停高校職稱評審”。
職稱評委開房受賄,眾多高校教師爭相送禮,生怕“晚了送不進了”。此種高漲熱情,實在蔚為壯觀。交錢辦事的職稱評審亂象,在當地橫行七八年之久,相關部門沒發現,待評教師很自覺,涉事評委頗坦蕩,這種互惠互利的“營生”,竟被一條微博給攪黃,不知道我們是該高興還是該憤慨。
開房收錢者固然令人不齒。但是在這條成熟的“互惠”鏈條上,發家致富的難道就只有劉一兵一人?劉一兵們之所以敢坦蕩受賄,與當地職稱買賣的市場需求不無關系。有大量的高校教師想使錢買“教授”的帽子,掌握稀缺資源的評委,當然就有了吃拿卡要的資本。
其實,評委開房收錢背后隱匿著并不深奧的經濟學邏輯。在一些教師的“投資”邏輯里,送禮與評上教授副教授,本身就是“成本—回報”的關系。一旦評上職稱,就意味著今后的高待遇、高福利,就意味著可以爭取到更多的項目,獲得更多的資金。現行制度下,這種買賣幾乎只賺不賠、一本萬利。終日圍著職稱轉,教師們忙得不可開交。顧不上好好授課、顧不上培養學生、顧不上鉆研學術,為人師者如此功利,怎能奢望大學培養出大師?不合理的教師考評制度,貽害了教師、評委乃至學生。華東師范大學原黨委書記張濟順對此有過精辟的總結,他認為“教師職稱評定的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使教師在一輪又一輪的‘職稱排隊’中逐步喪失作為學術主體的責任意識和學術理想,淪為職稱的奴隸。”
顯然,這一問題已經引起各地的重視。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正逐步推行職稱改革,部分高校正嘗試打破“教授終身制”。即改評為聘,推行階段性的教授聘用制度,若干年對教授副教授進行考評,不合格的不予聘用。有的高校步子邁得很大,甚至將教授分級聘用,只要學術水平高,本科生也能被聘為教授,沒聘上教授,哪怕你有高級職稱也不能享受教授的待遇。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職稱改革。不過類似的嘗試也遭遇傳統觀念的阻礙,很多地方依然沿用傳統的職稱評定方式,只要評上教授副教授,一輩子就有了不竭的收益。這大概是導致湖南職稱評委開房收錢的根本動因。
眼下,把棒子都打到劉一兵身上,并不能解決問題。買賣職稱亂象不厘清,還會出現張一兵、李一兵。我們要做的是繼續深化高校職稱改革,根除職稱評定終身制,從根源上消除職稱買賣的市場需求,使學術評價回歸良性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