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輿論監督中遭遇毆打和辱罵的現象,似乎從未消失過,而近期又有好幾起扎堆發生。先是《新民晚報》記者陶邢瑩采訪時,遭大連足協秘書長毆打,而且是掐脖子吊起來拳打腳踢。接著,河南爆出,當記者調查河南太康公款旅游事件時,當地官員辱罵記者:你干什么,你什么目的?你這小野記者。(綜合近日媒體報道)
又是打,又是罵,這兩起事件,將某些官僚的丑態和記者在官僚面前的弱勢,暴露得淋漓盡致。我的驚詫,不僅在于“吊打記者”這種行為的駭人聽聞,不僅在于“小野記者”這種辱罵讓人憤怒,更在于:在經歷了這么多起“打罵記者”的丑聞后,又是輿論的口誅筆伐,又是自上而下的處理,還有各種關于危機公關和媒體應對方面的各類培訓,可很多地方官員在危機應對和“如何與媒體打交道”這個問題上毫無長進,甚至不斷退步。
問題出在哪里?可能出在官方和民間不同的評判標準上:雖然民間將毆打記者的官僚當作敗類去批判,可在一些地方的官場內部并非如此,他們也許會受到英雄般的追捧。正是這種評判標準的分裂和錯位,使這種受到輿論激烈抨擊的事情不斷重演——因為這種丑陋的行為,在決定著其仕途命運的官場內部,反受追捧。
比如大連足協秘書長毆打女記者一事,媒體人和輿論群情激奮,公眾表達了強烈的不滿,一時成為莫大的丑聞。可當地官方的反應并沒有這么強烈,相反,倒是滿不在乎,而且一直在竭力為打人者辯護,輕描淡寫地稱:工作人員在疏導通道過程中,與記者發生口角并產生肢體沖突,導致該女士倒地,沒有發生媒體所稱的“吊打問題”。雖然已經要求當事人向記者道歉,并對其停職檢查——可這不過是輿論壓力下做出的一種平息輿論憤怒的姿態,當事人是否會受到處理?即使真有處理,可不久后會不會“帶病復出”?這些都存有疑問。
這種意識下,打罵記者的人甚至會成為官場內被贊美和追捧的英雄,他做了某些痛恨輿論監督的官員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他們缺乏基本的是非觀念,而是帶著對立的情緒和思維來看這件事的。
這種官場內部人的追捧,恰恰是一部分人最看重的。他們可以不在乎民眾的評價,即使是鋪天蓋地的惡評,他們都可以視而不見;他們只會看重內部人的評價,因為這才決定他們的升遷浮沉。這正是一次次這類惡性事件迎著輿論批判聲不斷發生的根本原因。
呵斥記者“你是為黨說話還是為人民說話”的鄭州規劃局原局長逯軍,雖然輿論中被千夫所指,系統內卻是“為官說話”的英雄,于是,步逯軍后塵者會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