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英語試題被疑外泄。這不是第一起——近年來,會計師資格考試、醫師資格考試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等國家級考試屢屢曝出泄題。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已經連續第六年、第十二次被指疑似泄題。有人感慨:一個幽靈,“逢考必泄”的幽靈,在考場徘徊。
泄題不止,必有深厚的社會背景。考試,似乎已成為整個教育階段的標簽:升學要考,各類技能的認定要考。考不出那一紙文憑,考不來那專業證書,個人價值似乎就難以體現。這是一個“憑證”時代,在各大招聘會上,專業證書絕對是實實在在的籌碼,甚至在一些用人單位的職稱評定、崗位晉級中,證書也是制勝法寶。考試的價值和結果,已不體現在分數和等級上,它更關涉著當事人的仕途、“錢”途,這也解釋了整個社會對考試的近乎偏執的依賴。
考試需求的熊熊之火,也照亮了不法分子鋌而走險的前路。在利益驅動之下,一些考試培訓機構越過法律底線,不惜通過“竊題”等各種方式腐蝕考試公平。在最近曝光的全國職稱外語等級統一考試中,一些考試培訓機構傳授考試作弊的技巧,并稱考后只要肯花錢還可以修改分數,灰色利益鏈可見一斑。
泄題如何止。我們不妨先以史為鑒,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通過考試選拔公務人員的國家,古人的一些做法可資借鑒:在唐代,主考官泄題必遭處罰,在找不到直接責任人的情況下,所有試官都要受罰。在宋代,為防止科舉泄題,建立了“鎖院制度”,考選期間考官需與外界隔離。
著眼當前,就此事而言,相關部門應查清事實,依法嚴懲違規者。
長遠來看,還應加強考試培訓機構監管,規范考試培訓市場,斬斷灰色利益鏈,最重要的是設計更加嚴密的制度來免除后患。釜底抽薪之舉,還在于拓寬人才的評價指標,提供多元的評價形式,扭轉社會唯考試、唯證書是從的心態。完善制度、調整心態,方能讓考題“泄立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