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媒體報道稱安徽宣城郎溪縣農民在工地上集體種油菜。據悉,當地油菜一般在10月份栽種次年5月份收獲。郎溪縣國土局副局長回應稱,此舉是“為了讓上級知道我們已切切實實整改了”。2011年,國土資源部查到郎溪縣存在違規用地,責令其對違規地塊復耕復綠。(3月31日《今日早報》)
好好的油菜,活生生成了敷衍“天眼”的道具,要不是媒體曝光、民怨沸反,執法監管可能還真的以為是“衛星監測覆蓋廣,違法用地無處藏。”類似宣稱的鬧劇,早已屢見不鮮,譬如2011年7月,湖北襄陽雙溝工業園新修的公路被衛片執法查出違規,當地領導緊急派人覆土種菜,當地政府解釋說,此舉是一種復耕措施,除了搞“短期農作物種植”,亦為了“公路保養”;2011年8月,河北故城縣東方駕校已經硬化的水泥場地又鋪上黃土,以應對當年9月份開始的國土部衛星遙感監測……鬧劇一籮筐,拼的不是行政智慧、而是作假膽量。
說起來都是形式主義惹的禍,但在任何一種政治關系中,有序文明的行政倫理都不會從天而降。一如企業逐利沖動總會鬧出假冒偽劣的故事一樣,行政部門的政績沖動同樣天生就有敷衍塞責的能力——要緊的是制度有沒有“反敷衍“的技術。從土地衛片執法來看,利用衛星遙感信息資料對土地開發利用和礦產資源勘查開采開展執法檢查,這當然是個好事情,這叫“科技改變監管”。2011年下半年,國土部的衛片下發至各地市,疑似違規的地塊圖斑列得清清楚楚,根據國土部令,2012年1月至4月,各地對此前衛片顯示的違法用地必須完成整改。這也就意味著,如不能在此期限前完成整改,仍會被衛星界定為違規,地方領導輕則被約談,重則撤職。于是,一幕轟轟烈烈的“知錯就改”的大戲上演。
真正的問題不是衛片執法的有效性,而是掌握了違規違法用地情況之后,能不能繼續用“衛片”來檢查整改的實情?這里有幾個問題值得商榷:一者,各地“荒山刷漆”般弄虛作假,已經不是一起兩起,起碼說明這種“臨時作秀”或能糊弄“天眼”,那么,技術監管還能繼續自信滿滿?二者,檢查的時候用衛片、整改的時候還靠衛片,而且還明確告知“復檢”的時間,既然如此,這是不是等于明確告知地方部門作假的時間和作假的可能?衛片執法如醫院給病人拍的X光片,有了病理證明只是執法第一步,最關鍵的還得對癥下藥——那么,一紙禁令就能讓利益關系復雜的土地違法行為“改過自新”?
與其說“工地上種油菜”是地方的政績焦慮與權力扭曲,不如說這是對上級檢查的一種技術反諷。如果土地執法檢查能深入一點、能對違法片區較真一點,或者不僅僅是依賴衛片執法的技術能力,那么,無辜的油菜又怎會東倒西歪在工地上呢?公權從來就不是天使,只有彪悍而得力的制衡與約束,才能讓公權看起來較為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