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90后少年毆打七旬老人的視頻在網上傳播,視頻中,兩名少年對著白發蒼蒼的老人滿嘴臟話并拳腳相加,老人雖然奮力反抗,但依舊敵不過年輕小伙的毆打。而網絡上隨后曝出的一名疑似打人孩子不僅不道歉,更在網上與網友對罵,簽名還改為“這次打老頭,下次還打老太婆”。(3月30日《現代快報》)
每個地方、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無良少年,這兩名少年的惡行不過碰巧被網友拍了下來并發到了網上罷了。但是,應該指出的是,這個群體在同齡人中占很少的比例,因此,實在沒有必要給這兩名少年貼上“90后”的標簽。不妨回想一下,十年前的十六七歲輟學少年(“80后”少年)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暴戾恣睢過的,而20年前的“70后”少年也有不少荒唐過。人們不能以偏概全,隨意根據他們的出生年代給貼上“××后”的標簽,這樣容易誤傷整個群體,不利于這個群體的社會形象的提升。
現在許多人好像總喜歡用整體標志來指稱個別人所從事的個別行為,尤其是當這個別人曝出負面事件的時候,這種指稱更是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甚至有妖魔化的趨勢。類似的標簽除了“××后”之外,最典型的就是“官二代”和“富二代”了,如果有個少年同時是“官二代”和“90后”,那自然要選取最能吸引人眼球的那個稱謂,譬如,前段時間的少年毀容事件,人們就不大稱之為“90后”少年,而是多以“官二代”稱之,盡管這名少年的父母官職不是很大,少年其實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官二代”。
前幾天,湖北襄陽高三學生張文馳,在緊張的高考來臨之前,自費進京為素不相識的男孩捐獻骨髓,感動了全國。很顯然,張文馳就是一名“90后”,但全國那么多媒體,都只提到了他的“高三學生”身份,誰也沒說他是“90后”,這個現象很是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