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3月29日《新京報》報道,3月14日哈爾濱6戶居民遭遇強拆案被警方告破,主要犯罪嫌疑人宋立強已自首,并交代其臨時雇用21人進行了強拆。目前,22名涉案人員全部落網。
不得不說,網媒編輯實在太懂網絡興奮點了——各大門戶網站幾乎同時以《哈爾濱強拆民居案告破,21名嫌犯為“臨時工”》為題報道此事。于是乎,“臨時工”再次成了調侃對象——“臨時工就像特種部隊,平時悄無聲息,戰時隨叫隨到……
曾有人說,“臨時工——現在最強大的頂包職業”。這話雖然夸張,但也道出了當下的現實:不管真的假的,有的沒的,一出事,“臨時工”總在那里。具體到哈爾濱的這起強拆案,主要犯罪嫌疑人宋立強交代,他掛靠東成拆除公司后,為盡快得到拆除款,臨時雇了人。即便是掛靠,拆除公司就一點兒責任沒有嗎?強拆的想法,拆除公司一點兒不知情?這些疑問,警方沒有通報,公眾無從得知。
媒體的關注使此事件在第一時間有了警方介入,僅半個月后,22名涉案人員落網。在此之前,公眾也見過各種各樣的暴力拆遷——無論是半夜突襲強拆、趁釘子戶外出時強拆,還是往釘子戶家中扔毒蛇、丟炸藥包,警方調查的結果,往往是“一伙不明身份的暴徒所為”。于是,強拆變成了既定事實,新的樓盤迅速上馬,開發商與某些部門各取所需,至于強拆背后究竟有沒有幕后黑手、誰是幕后黑手,已經沒人追問了。
基于此,哈爾濱的強拆案告破讓我喜憂參半。喜的是,強拆案終于有了警方的認真介入,并且破了案。憂的是,抓到了臨時工就可以結案了嗎?不再繼續深挖了嗎?這是否意味著,今后其它地方的強拆案件,也可以照此辦理呢?
《國有土地上房屋拆遷補償條例》的實行,曾讓多少人對暴力拆遷的終結充滿期待,而今看來,這期待已無多少懸念。若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執法部門包庇縱容,即便出臺再多再好的法律法規,恐怕都會遭遇形同虛設的境遇。對強拆案件刨根問底、一查到底,究竟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