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針對“哈醫大附一院醫生被殘殺”事件,衛生部指出要嚴懲兇手、嚴厲打擊殘害醫務人員的罪行,要求對醫療機構門急診、病房等重點科室、部位,實行24小時安全監控,合理調配保安力量,確保醫務人員人身安全得到保護。3月23日,該院一名未成年患者李某,持刀砍死27歲實習醫生王浩。目前,兇手李某已被抓獲(3月28日《京華時報》)。
權威管理部門跟進表態,雖然很有必要,也屬題中之義,但我以為,這樣的表態還只是停留在要保證醫生安全的淺層面上,略顯情緒化,尚未抵達問題之本,甚至不像是真正意義的深刻反思。
幾個月前還在父親面前炫耀著一身白大褂如何帥氣的王浩,如今卻與父親陰陽兩隔,再也不能坐診為病人療傷。可以說,王浩用年輕的生命為仍存缺漏的相關醫衛體制付出了代價,而相關部門僅僅想到要多裝幾個攝像頭?這豈不讓人心寒!
我們該深度反思了,醫患和諧關系緣何構建得如此艱難,難點究竟在哪兒?是什么讓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們成為這么多人心中的“灰影”?這難道只能怪醫護人員嗎?恐非如此吧。面對血淋淋的慘劇,按理說,公眾理當把鞭子揮向罪惡的殺人兇手,但在一項網絡調查中,竟有六成民眾對“殺醫案心生高興”。這樣的“高興”,當然不僅僅是繼續穿著白大褂的醫生的驚悚,更讓廣大民眾心生憂懼。顯然,追問這樣的尷尬調查結果因何而生的根由,比情緒化表達一下“嚴打殺醫兇頑”要緊迫和重要得多。
再說直白點兒,是王浩為當前醫者“為錢所困”悲情埋單。行文至此,我想起了內科專家劉瓊芳,她70歲已退休,仍受聘工作在醫療一線。她從醫56年,身患3種癌癥、4次接受手術,從未開過一張大處方,從未發生過一起醫療糾紛和事故。為何像她這樣的醫生較少,原因粗略一想,似乎很復雜,其實不然。根源還是我們的醫衛制度的設置不利于“劉瓊芳們”大量誕生。良心醫生的出現,更多的是靠他們自身良好的醫德鑄就。醫衛土壤里,由于體制本身的欠缺,導致“功利因子”不斷蔓延,讓很多醫生身不由己、開藥撈錢。
有人將劉瓊芳等良心醫生的出現說成是“孤獨的行吟者”,難以形成鯰魚效應,這并不過分。當前,雖然我國執業醫師法中對醫生故意開“大處方”早有禁令,醫生收醫藥回扣行為可面臨吊銷醫生執業證書的嚴處;“兩高”給“醫生回扣”進行了法律定性:醫生利用開處方的職務便利,非法收受財物,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論處。但真正兌現懲處措施的極為鮮見。比如,徹底斬斷醫生與藥品之間存在的利益鏈條,一直停留在呼吁層面,總在一些地方“試點”沒完。
制度上面欲說還休,醫生往往就欲罷不能。所以,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病灶仍然出在制度本身。一個醫生收藥品紅包我們可以說是醫德問題,如此高頻率的“染紅”曝光鏡頭,就早該從我們的制度本身去查找原因了。要控制醫生開貴藥,就需強化相關環節的用藥監管,讓醫生與藥品徹底隔離,并跟進嚴厲的法律懲罰制度,讓違法違規開藥的醫生必然受到嚴處。要做到這樣,其實不難,關鍵是我們須有緊迫感,早下決心。如此,被鐘南山院士直稱劍拔弩張的醫患關系才會盡快得到扭轉,這類滴血的“殺醫案”才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