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詩圣杜甫誕辰1300周年。近日,杜甫突然在網絡爆紅,關于他的涂鴉圖片在微博上瘋轉,儼然成了微博紅人。在這些對語文課本圖片的“再創作”里,杜甫時而手扛機槍,時而揮刀切瓜,時而身騎白馬,時而腳踏摩托……被好事的網友戲稱為“杜甫很忙”。(3月25日大洋網)
對于肇始于學生,又迅速被網民關注和熱炒的“杜甫很忙”系列畫作,有人大聲疾呼這是“無聊的惡搞”。而杜甫草堂博物館負責人表示,網友將杜甫畫像拿來涂鴉,是對杜甫的一種褻瀆,娛樂也要有一定的尺度,惡搞也需要看對象,借以表達了對這種“惡搞”的憤慨。但在我看來,這個所謂的“惡搞”的定性原本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在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娛樂化”一下古人就給上綱上線,不是一種理性的態度。反而,這樣的“惡搞”(如果可以稱為惡搞的話),反映出來的是一種值得呵護和關注的童心。
就孩子成長而言,是希望他們“老老實實”、循規蹈矩當“三好生”呢?還是希望他們多一些活潑好動?多一些調皮、甚至是搗蛋?從科學的教育成長上,理性的社會公眾一定會選擇后者。而這樣一個“惡搞”行為,恰恰說明一些孩子們有著思維活躍和顛破“傳統”的火花。這是一種值得期待的好現象,不但不應扼殺,卻應該鼓勵。國際經合組織(OECD)每三年在全球范圍舉辦“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芬蘭學生連續多次綜合評分排名全球第一。當代教育家們將此歸結為,“因為芬蘭人為孩子創造了更多的寬松成長環境!边@其實蘊含著教育的至理。
善待孩子的童心,讓他們少一些“框框”,多一些天馬行空,這不僅是孩子真正的成長需要,恐怕還真關系一個國家人才成長和培養的未來!懊總孩子都是與生俱來的發明家,每天都有層出不窮的怪點子,為什么隨著他們長大,有的逐漸變得循規蹈矩,有的卻始終善于突破創新?”說白了,與環境有關和外部持“鼓勵”還是“批評”有關。最起碼,在一個相對保守的教育機制之下,讓孩子們能多一些從“杜甫很忙”中找到些許樂子、“潤滑”一下應試教育的“干涸”也是好的。
回到“杜甫先生”生前一以貫之的“憂國憂民”心態上,心憂社會和未來的“詩圣”,如果地下有知,知道自己在若干年“穿越”過來,也能被“惡搞”一下子還能提高億萬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他老人家肯定也會開心的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