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公共養老并軌,城鄉養老公平的同時,社會養老、商業養老的積極探索,都應該提到日程上。
海南文昌農民每月收到3元養老金的事言猶在耳,昨日,據媒體報道,浙江臺州地區一老人17年前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如今每月竟只能領2元養老金,榮膺“最牛”養老金殊榮。
在九十年代末,新農村養老保險體系建設之前,不少地區試點農保養老險,動員農戶繳納最低200元的農村養老保險,十幾年后終于開始按月發放,皆按照當下存款利率推算出每月2元,至于兩地為何會出現一塊錢差價,是因為文昌按照當地出臺的最低標準每月3元政策發放。而臺州無此“德政”,而且在當年動員參保之時,按照當時的存款利率推算,紅口白牙許下了月發養老金十幾元之諾,到今天不認賬了。在我看來,這不是“最牛”,而是“最衰”。
在新中國成立后很長時間里,我們實行的是雙軌制養老,一邊是體制內的財政“大包大攬”,一邊是體制外特別是農村地區的“不管不顧”。當然,體制內也有所不同,亦是“雙軌制”,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拿得多,企業拿得少,一起畢業的大學同學,進機關和進企業,年老退休后生活水準有天壤之別。近幾年的公務員熱,養老金優厚又有保障,未嘗不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如此看來,荒唐的“最牛養老金”,不過是當下問題重重,難以持續的養老金問題所擠出的一個小小氣泡,映射出的是相關制度之短板。即便是放過這極端的2元養老金不論,現在農村實行的新農保,每個月支付給農民的也不過只是幾十元而已,而且這種模式能否持續下去,能否跑贏CPI,能否做到購買力不縮水,也尚需給力。
另一方面,先不論媒體報道1997年至今由于個人賬戶被挪用而形成的約1.3萬億元空賬規模,這2元養老金也反映出,即便政府真有善意改善農村養老現狀,力圖有所作為,但是養老金收到手中,除了存銀行外常常無合適的投資渠道,在今天實際利率為負的情況下,必然逃不掉皆輸的結果。而面對要求兌現承諾的農民,以利率為借口公然賴賬,實在難以讓人接受。
實際上,關于養老,在其他國家已經有不少成功的經驗,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在確保基礎性公共養老的前提下,用市場的機制激活商業養老,發揮市場的能動性去探索新的制度。當然,這需要一步步進行,難以一蹴而就。不過,正像溫家寶總理最近所言,“政府事務性管理工作可適當交給社會組織”,在實現公共養老并軌,城鄉養老公平的同時,社會養老、商業養老的積極探索,都應該提到日程上。如果全靠政府來解決這個問題,無疑是不現實的。我國已經全面步入老齡化社會,未富先老已經出現,如何解決養老問題,就更具緊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