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加強,植樹節期間義務植樹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但每逢春季,總有一些單位或個人只管種下樹苗,并不考慮種下的樹苗能否成活,更不要說定期養護了。
有媒體報道,由于氣候等自然原因和養護不及時等人為原因,植樹的成活率不高,甚至個別地方出現了“年年植樹年年荒,年年種在老地方”的現象。如此一來,不但植樹活動沒有體現應有的作用,前期付出的人力物力等資源也被浪費,得不償失。
植樹如不做好管和養的工作,只能是花架子,這樣的植樹活動應當改進。令人欣慰的是,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為了解決重植輕管、成活率不高的問題,很多地方創新了義務植樹思路,采取了諸如“認領式植樹”、“親子植樹”等新形式,把“植”與“護”兩個容易脫節的部分有效地結合了起來,使植樹者具有了全過程的植護意識和責任,讓植樹也有了人情味;還有的地方提出了“以存活率論英雄”、“誰植樹誰管護”的要求,創新激勵規則,把一時的、簡單的“植”和長期的、復雜的“護”結合起來,避免了形式主義和資源浪費。
除此之外,相應的政府職能部門、媒體及其他社會組織也應加大對義務植樹活動后期養護環節的關注,研究制定并宣傳有效的激勵措施,不僅讓更多的人和組織參與到義務植樹活動中來,更要鼓勵人們爭當養護者,讓種下的樹更多地成活,真正體現植樹的意義和目的。(管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