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感情明碼標價的節日中,不少原本不見天日的“偽愛情”也得到了包裝,沖擊傳統的婚姻和家庭結構,尤其是年輕人的盲目跟風更加劇了不少人的擔憂。打開國門的中國注定要遭遇多樣的文明。我們應該做的是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借鑒、學習,而不是一味抵制。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傳統的情人節,如今已經成為讓很多中國人也為之心動的節日。
剛剛感嘆過年味越來越淡的人滿懷憧憬地迎來了越來越熱鬧的情人節。隨著情人節的到來,玫瑰花升值了,電影票不打折了,“因為愛情”,酒店和商場里更有揮金如土的氣氛,以證明情比金堅。
但是,情人節又非一個“情”字可以了得。它不僅沖擊著情感世界,也與傳統的文化和價值觀進行著碰撞。在情人節前,既有上網征求伴侶共度佳節的,也有振臂一呼要求抵制情人節的。日前,石黃、京珠兩條高速公路上的巨幅廣告語寫得觸目驚心,“色字頭上一把刀,有福削福、無福削壽”,似乎在自覺地以傳統文化抵御西方文化的泛濫。
源于古羅馬時期的西方情人節并不是宣揚色情或婚外情的節日,它與中國的七夕節一樣,都寄托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祝愿。只是讓人焦慮的是,情人節在中國日漸物化為以愛為名的促銷。在為感情明碼標價的節日中,不少原本不見天日的“偽愛情”也得到了包裝,沖擊傳統的婚姻和家庭結構,尤其是年輕人的盲目跟風更加劇了不少人的擔憂。他們把這些都歸咎于西方的文化入侵。
其實,情人節之所以在中國漸成節日,正因為它契合了現實的需求。一方面是有錢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在滿足了物質的需求之后尋找精神上的滿足,或者說希望活得有個性一些。另一方面是社會環境更加寬松,個體有了更多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有了這樣的土壤,情人節的玫瑰才開得分外妖嬈。
自近代“睜眼看世界”以來,中國人對于西方文化的了解逐漸加深,態度也發生了轉變,從最初的拒絕和排斥到后來的借鑒和學習。現在,我們既然能接受好萊塢大片、NBA比賽,自然也可以接受西方的情人節。我們所不能接受的應該是對情人節的誤解。在一些國人的觀念中,西方的生活方式總是放縱和叛逆聯系在一起的,少不了酒吧、情人、搖滾、毒品,而事實上大多數西方人同樣看重家庭和子女。去西方國家旅游的中國人,回來通常會有相同的感慨——論起城市的夜生活,那邊看上去還不如這邊“燈紅酒綠”。
所以,以抵制情人節的方式反對西方文化的侵略和泛濫,都有些莫名其妙的無厘頭。“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主要是水土和氣候的問題,而不是橘的問題。無論是自煙片戰爭以來還是自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打開國門的中國注定要遭遇多樣的文明。我們應該做的是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借鑒、學習,而不是一味抵制。
如果說,西方的情人節在中國走了樣,西方的文化對年輕人影響太深,那么我們就應該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一些人拋棄了傳統,我們又該如何建設和輸出自己的文化。(沙元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