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絕大部分互聯網用戶都在使用假寬帶”——來自互聯網數據中心的這個調查結果,讓1億多網民很傷心。一片質疑聲中,也有專家出面力挺說,“假寬帶”在各個國家都存在。(12月25日《北京晨報》)《中國寬帶用戶調查》報告披露,2011年前三季度中國內地固網寬帶與3G用戶累積達到1.5億人與1.02億人。這么大的市場“蛋糕”按說要格外珍惜,但是“寬帶不寬、寬帶太貴”早已成為中國寬帶用戶心中的痛。2011年中國信息化藍皮書顯示,我國寬帶速率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資費卻是發達國家的三倍。
面對風起云涌的“假寬帶”說,一些專家和媒體卻不認同,甚至唱起了“反調”。電信專家項立剛日前指出,如果說有假寬帶,全世界用的都是假寬帶。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闞凱力則表示:“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的網速是中等偏上的;從絕對價格來說,網費是中等偏低的。”《人民郵電》也以“國際寬帶價格大調查”的方式來反駁中國寬帶“極高價”、“極低速”之說……網民使用的究竟是“真寬帶”還是“假寬帶”?寬帶收費到底高不高?這些關鍵性問題一直缺少官方調查和權威定論,自然也缺少監督措施及時跟進。
不久前,發改委對兩家電信公司啟動反壟斷調查,相關電信企業隨即承諾:提升寬帶接入速率,下調寬帶資費。這說明目前的寬帶服務和價格的確存在不少水分。毫無疑問,惟有有力的監管(如反壟斷調查)才能倒逼電信企業改善收費和服務。
在筆者看來,之所以存在“假寬帶”的說法,主要是因為監管上存在漏洞,給了某些運營商弄虛作假的機會。譬如實際網速低于名義網速,一些運營商就會為自己辯解:網速降低是受服務器、傳輸、交換機、光端機、五類線多種因素影響,而非有意降低網速、欺騙用戶。
針對《中國寬帶用戶調查》和中國信息化藍皮書所披露的內容,有關部門應早日介入調查并公開結果,還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具體來說,發改委理應調查對比各國寬帶收費;工信部、工商總局應該調查“假寬帶”現象,看運營商是否欺騙消費者;中國消費者協會理應代表消費者,邀請權威專家對“假寬帶、高收費”作出客觀評價,并鞭策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只有搞清楚“假寬帶、高收費”的真假,才能為下一步治理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