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海歸的起薪在3000元左右,月薪在3000元-10000元的占71%,超過四成人的月薪不足5000元,只有15%的海歸收入超萬元。相當數量的海歸回國后變身 “小白領”,甚至成了“海帶”。(12月20日《京華時報》)
海外求學人員變多,海歸數量增加。海歸的工作環境、薪資待遇不再如以前那般高不可攀,其實完全符合勞動力市場的正常供求關系,無須大驚小怪。海歸這一群體正在由精英逐漸回歸大眾,所傳遞出的一個基本信息或許就是:留學有風險,出國需謹慎。指望海外留學必然能進外企、拿高薪,迅速收回學習成本的想法,的確需要改改了。
不過應該看到的是,海歸群體的薪酬待遇雖然較以前有所降低,但那是縱向比較的結果。如果放眼看一下當前的整個勞動力市場,相對于國內畢業生不過一兩千元的就業起薪,海歸們的擇業優勢依然是存在的。所以,海歸們雖然在慢慢回歸大眾,但至少在目前還游離在大眾之外,他們薪酬標準的下降與其說是這個群體大眾化的反映,不如說更是整個勞動力市場中人才尷尬的一個縮影。
表面來看,從普通高校畢業生到海歸,他們的薪酬待遇都并不占有明顯優勢,是職場選擇更加務實的結果。簡單地說,就是高學歷不等于高能力,工作還得靠實力。果真如此,當然是好事,社會從來不應該一味鼓勵高分低能的所謂高學歷。問題在于,事實真是如此嗎?當很多大學畢業生難找工作,或者委身于一個并不理想的工作崗位,而另一方面高薪甚至超高薪的職位同樣多得讓人眼花繚亂而又可望而不可即時,誰敢說那純粹是能力差異的結果?
海歸的薪酬待遇在下降,國內畢業生們的擇業期望也在放低,他們的選擇都越來越趨于理性。高薪從來不是個人價值的完全體現,是成功與否的標志,尤其是對剛剛走出校門的初次擇業者。很多時候,還需要考量將來的發展潛力、機遇等待。但理性不應該是單方面的,不應該只屬于擇業者,更不應該把不合理的擇業當作理性。薪酬不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薪者的階層固化;職位不佳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根本沒有向上流動的空間。
海歸的困境其實也是普通大眾的困境。在激烈的勞動力市場,抑或說在愈發明顯的階層固化中,海歸和普通大眾本就是一體,都是弱勢的一方。海歸薪酬的下降中也有大眾的影子,關注海歸的擇業和薪酬變化,其實也就是在關注大眾,關注整個擇業環境乃至全社會競爭的健康與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