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安徽合肥一在建高架橋腳手架坍塌致工人受傷。官方回應稱,這是安排好的“破壞性試驗”,此前已通知工人不上工。但工人稱至少有6人受傷,也未收到不上工通知。(12月6日中國廣播網)
真可謂“官字兩張口,咋說咋對頭”,看罷上述這則奇聞,頓時讓人深有感悟。合肥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的個別官員,其面對突發情況的應變能力,確實比某些出了事只知道拿“臨時工”頂罪的公仆們要強多了。
不過,我還是替主導“試驗”的官員捏了一把汗:幸好這回只是壓傷了幾個人,萬一若是砸出了人命,真不知又將回應以何種“妙答”?
“不成功、便傷人”的“破壞性試驗”,到底是不是一種“真實的謊言”。從媒體披露的疑點來看,縱然個別官員振振有詞、能言善辯,公眾對于“試驗失敗”的信任指數,顯然還是低得可憐。
盡管事情發生之后,有關單位很是懂得搶占“輿論引導”的先機,又是迅速召開“新聞發布會”,又是及時“糾正”工人受傷的具體人數等,但恐怕依然自圓不了“傷人試驗、純屬合理”的奇談怪論。
網絡時代,人們對突發事件的“危機公關”已不陌生。不過,這里的“公關”,不是指文過飾非,更不是指巧舌如簧。無數的實例早已證明,面對“危機事件”,公眾最認可的,只能是有關部門的正視問題、坦誠布公和實話實說,最反感的,是避重就輕、虛與委蛇,甚至是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好在央廣“中國之聲”已經確認,將持續關注這“奇異的試驗”。那么,到底是“失敗的試驗”,還是屬于“隱瞞的事故”,蓋子終究會被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