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種屬基本藥物的注射液,在河南賣6角多,在北京的價格超過12元,售價相差約20倍。國務院醫改辦有關負責人表示,主要緣于各地推行基本藥物采購工作的進程快慢。
據11月30日《中國青年報》報道,河南之所以降低了基本藥物價格,緣于河南今年4月正式啟動2011年度基本藥物集中采購,在全國率先對307種國家基本藥物和200種省增補藥物進行統一集中采購,落實了招生產企業、招采合一、量價掛鉤、“雙信封”招標、集中支付、全程監督、嚴格懲罰等措施,有效彌補了以往藥品招標中只招標不采購、形成“二次議價”等漏洞。河南預計此舉今年向患者讓利7.44億元。
藥價虛高成了近來媒體“炮轟”目標。一些常用藥品出廠價和醫院零售價之間差價巨大,有的藥品中間利潤甚至超過6500%,令人觸目驚心。在暴利驅動之下,有的一套藥品包裝盒居然能賣到上千元。
藥價能不能降下來?
分析癥結,藥品招標制度有問題,藥品加成制度有問題,藥企、流通企業、醫院、醫生及管理部門等眾多環節,層層傳導、利益均沾的潛規則,讓矛盾環環相套。改革的突破點、撬動點何在?公眾望眼欲穿。
而基本藥物的新的采購機制,讓公眾看到了希望。數字告訴我們,實行基本藥物新采購方式的地區,藥價平均比上一輪采購價下降33%,比國家最高零售價平均下降55%。藥價虛高已經在這些地區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消失,并初步倒逼了藥企、流通環節的改革,正如權威人士所說,它“不僅是采購模式的變化,也是對藥品生產流通秩序、藥品供應配送方式、政府監管模式的一場深層次變革!
那么,這一改革成果對于藥價虛高“重災區”的二三級公立醫院的藥品加成政策的改革,能不能有所“觸動”?對于高價藥的主體即“吃不死人,治不好病”的新藥特藥的藥價,能不能產生一定拉低效果?如何提高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使用基本藥物的比率,讓患者真正享受到低價藥的實惠?公眾都在拭目以待。
讓藥價降下來,公眾已不再希望能迅速找到一把鑰匙,打開利益鏈條的所有道鎖。現實決定了我們只能就某一改革新政在小范圍試點后,總結經驗,推廣、完善。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間,改革的成效與公眾的忍耐,已經處于膠著狀態。以藥品招標制度為例,從10年前最初的藥品招標制度被公眾寄予厚望,之后實踐中暴露出諸多漏洞,甚至被質疑為推高藥價的“幫兇”,到去年出臺的基本藥物招標采購制度,使不少地區基本藥物價格明顯下降。數年時間跨度,公眾以及改革者均倍受煎熬,公眾的抱怨指責不斷,對盡快見到改革成效的期望也越來越高。這一點,主政改革者不可不察。
實際上,新的基本藥物招標制度,以及在一些省區試點的醫療機構高值醫用耗材集中采購制度,都是在原有藥品招標制度基礎上改進而來?梢哉f,以招標制度遏制虛高藥價的路徑設計并沒錯,關鍵是要不斷為它“打補丁”,提升防病毒的等級。這一點,無疑考驗著改革者的制度設計智慧。
從12月1日起,國家發改委公布的《藥品出廠價格調查辦法(試行)》開始施行,此舉被視為發改委掀起藥價老底、整治藥價虛高的重要信號。既要給改革者留出一定時間,同時又期待改革加快步伐,別讓公眾等得太久,這也許是我們面對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的惟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