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鐵道部曾承諾將努力創新服務方式手段,修訂完善《鐵路旅客運輸服務質量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盡快向社會公布。新修訂的《標準》要求鐵路部門加大信息公開力度,采取多種方式及時準確公告票務、列車運行、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等信息。(詳見今日本報第3版)
新修訂的《標準》中有很多亮點,無論是“窗口分工、工作時間等文字標志清晰”,還是“售票、退票時唱收唱付”,抑或要求“車站環境整潔、候車室空氣清新”,甚至規定“候車室內溫度冬季18℃—20℃、夏季26℃—28℃”,都不失為對社會輿論的正面回應,也是鐵路部門改善自身形象、提高服務質量理念的彰顯。不過,“日常購票排隊等候不超過20人”的規定令人摸不著頭腦。
與火車站的硬件設施、軟件服務相比,購票排隊人數的多少很難為鐵路部門所管控。如果說小型車站或許有望實現“購票排隊不超20人”的話,那么在一些大型鐵路樞紐站點執行同樣的規定無異于癡人說夢。更何況,新修訂的《標準》雖然作出這樣的規定,卻未制定相應的罰則,難免有“形同虛設”的嫌疑。
與服務效率相比,公眾更看重購買火車票的公平性;疖囘\力有限,買票難本身并不難理解,公眾難以接受的是公平規則缺失!耙黄彪y求”的背后,有多少“黃牛黨”在高價兜售?鐵路部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滿足公眾出行需要,同時還要保障買票過程的公平。如果無法保障公平底線,新修訂的《標準》恐怕會變為“一紙空文”。如何滿足公眾的這個最基本的需求,才是衡量鐵路部門服務質量的核心要素,相比之下“購票排隊不超20人”更像是屢見不鮮的“形象工程”。
年終將至,雖然還沒有進入春運高峰,但是火車站人頭攢動的場景,已經使人依稀嗅到了春運的氣息。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最迫切的需要不是火車提速,不是看起來很美的排隊新規,而是一張薄薄的承載著鄉愁的車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