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國人幸福感大調查”日前在北京發布。調查顯示,覺得現在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參訪者比例為60.2%。被調查者中“公司、企業領導、管理人員”及“機關、事業單位領導干部”幸福感最強,而普通公務員的職業幸福感的排名卻不高,還不及個體勞動者。(《重慶晨報》11月5日)
在全民焦慮的時代,幸福感越來越成為我們社會生活中的關鍵詞,有關方面不時拋出種種調查數據,以證明我們“生活在幸福中”。此前,有人曾弄出過農民幸福感高于城市人的調查結果,現在又弄出了“超過60%的人,感覺到了幸福”和“公務員幸福感不及個體勞動者”的結論,盡管在吸引眼球方面達到了應有的效果,但是,也遭到了幾乎一致的懷疑:剛剛人們還在焦慮之中,轉眼間就成了“幸福群體”,不知道調查樣本差距大,還是在忽悠公眾?讓公眾羨慕的公務員群體再次拖了“幸福”的后腿,這能讓民眾信服嗎?
不要埋怨公眾對“六成人感覺幸福”的懷疑,因為這是一個缺乏共同參照物的結論,在前提錯誤的基礎上,怎能推導出一個理性的、科學的結論呢?道理很簡單,不同群體日常生活的評判標準并不相同,對幸福的要求更不相同,公務員和個體勞動者能有同樣的幸福判斷標準嗎?當公務員把升遷當成幸福而個體勞動者如農民工把要到“血汗錢”當成幸福時,你能說,這樣的結論能讓我們認可嗎?
顯然,缺少共同參照物的幸福感調查正在制造“老不信”。當下社會,無論是窮人、百姓還是富人、官員都似乎患上了社會焦慮癥。既有就業焦慮、住房焦慮、婚姻焦慮、職業焦慮,又有身份焦慮、經濟焦慮等。可以說,普遍的焦慮感,已成為一種社會心態。上海一家心理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焦慮已成為現代人的心理病。如果不加以重視,必將帶來嚴重的后果,損傷社會和諧程度。
而且,缺乏共同參照物的幸福感調查還可能造成一種陷阱:忽視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并且進一步忽視和淹沒他們的聲音。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憂慮。作為檢測社會運轉的指標,幸福感更多地發揮著聽診器功能。正如醫生觀察病人那樣,否則,只能在不滿中走向不滿。這是我們看待幸福感的基本立場。面對缺少共同參照物的幸福感調查正在制造“老不信”的現實,應對社會發展的整體走向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