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里,上醫院那是去看病,不是去添病的。但可惜的是,理論往往聯系不上實際。假如不是夠了一定級別的干部,或者錢多到可以去私立高級醫院的大款,上醫院看個小病也是場硬仗。
現在北京的很多醫院都開通了114預約掛號服務,按理說有了這個渠道,看“時效性不強”的病是不用早起去排大隊掛號了。但執行起來就打了個折扣,早起確實是可以避免,排隊卻是定打不饒的項目。一些醫院的預約取號窗口少得寥若晨星,有時干脆只開一個,于是老老實實走預約的隊伍排得比任何一個現場掛號的都長。接下來,候診要排隊,交費化驗要排隊,化驗拍片等等要排隊,等結果要排隊,醫生開了方子之后還要劃價交費排隊,交藥方等拿藥繼續排隊……現在醫院的樓越蓋越高,看病化驗交費往往不在同一個樓層,還要加上等電梯所排的隊——生了病爬樓梯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而且不知道為什么很多醫院只有一樓的收費窗口可以刷卡,其余的都只能走現金……林林總總這些加起來,比如你生了病,還是那種疼痛不已不良于行的病,又沒有家屬陪同前往,自己一個人風雨一肩挑地把醫院所有這些隊伍排完、路程走完、臉色看完、小心賠完之后,腿抖眼花,精疲力竭,真心覺得還不如不去。
但這些都怨醫生嗎?顯然不是。周末的新聞里有一條,深圳“八毛門”患兒的家長正式向醫院道歉了。原來深圳兒童醫院的診療方案并沒有錯誤,但為什么事情鬧了那么大?其關鍵是醫患之間信任的基礎岌岌可危。而讓信任的千里之堤崩潰的蟻穴,恰恰是一個又一個患者看病的痛苦經歷。
誠然,重新建立信任,進而恢復和諧的醫患關系是個浩大的工程。但再大的工程也得從小處做起,比如在所有排大隊的地方用上叫號機。銀行的叫號機大家都不陌生,很多行業也都有使用,足證這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技術手段。現在,有的醫院已經把叫號系統用在了門診中,為什么不進一步用在收費、化驗中呢?如果每個收費、化驗窗口都放一個取號機,患者拿了號,就自己找個地方休息,既免去了排隊之苦,也解放了窗口工作人員——大家都見過一個窗口擁著無數張焦慮面孔同時發問的景象,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