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有媒體報道稱“上海根據公安部規定對外地人員在滬學車進行限制”一事,公安部交管局回應稱,公安部并未發布任何規定限制外地人學車,目前公安部正在針對此事進行調查詢問,已責成上海市有關方面對此事進行說明。
想必公眾也不會真的相信,有關部門會出臺如此荒唐的“限外”規定。學車考駕照只是一種最簡單的技能需求,也是公民的一項最基本權利,與學車者身份根本沒有任何聯系,限不限外有何意義?難道是為了緩解本地人學車排隊的壓力?還是為了給本地駕校抬高收費門檻一個光明正大的理由?如果是前者,很明顯涉嫌身份歧視;如果是后者,則涉嫌價格歧視。
然而,辟謠歸辟謠,在個別地方,學車“限外”卻成了客觀存在的事實。昨天有鄭州本地的媒體報道說,鄭州部分駕校早已實行了“限外令”,本地學員和外地學員按10∶1的比例招收,并由此提高了外地學車人員的學費——比本地學員高500元以上。而且據上海媒體報道,上海車管所已向本地駕校發出通知,對外地戶籍的學員進行名額限制,據說,“限外令”出臺后,外地學員在上海學車費已經升至5500元至5700元不等,漲幅在20%以上。借“限外令”的傳言,行漲價的事實,等同于另一種城市“借讀費”,其結果只會擴大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身份福利差別,強化附著在戶籍之上的公共服務差異化。
既然公安部已經否認了學車“限外令”的規定,那么一些地方的“限外”,就涉嫌拉虎皮做大旗,私自出臺有違常理的規定,理當嚴查。眼下公安部已經責成上海對此事進行調查,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首先應立即停止執行現有的“限外令”規定,其次對趁機漲價的部分駕校也應給予一定的處罰。至于鄭州早已實行的“限外令”,則更應弄清事實,給那些權益受損的外地學員一個交代。
學車考駕照,說到底也是一種公共服務,畢竟駕照的發放是行政行為,本不應有身份區別,只要通過了技能考試并符合要求者,都有資格申領。何況公安部《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等相關文件中,并沒有“限制外地人報名比例”的規定,額外設置這樣的門檻,于法無據,于理難通。因而,學車“限外”的事實比樓市“限外”的規定更難令人理解。事實上,學車“限外令”的最直接后果只是提高了外地學員在當地學車考駕照的費用。一個政策的制訂,僅僅因身份不同,就人為地提高外地戶籍者的成本,這明顯有悖戶籍管理彌合二元差異的趨勢。
當下的戶籍制度,受制于其上的政策之盤根錯節,不但阻礙了人口的合理流動,而且在公共福利待遇的分享上,人為地制造了一道鴻溝。盡管為流入地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一紙外地戶籍,卻讓龐大的外來人口難以和當地居民平等享受教育、醫療、退休金等各種資源。不否認一些地方已經看到了戶籍二元對立的弊端,并著手逐步改變這種公共服務差異化格局,但各種版本“限外令”的不時出臺,提醒著人們,要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并不太容易。動不動就以戶籍有別的陳舊思維進行社會管理,不但會制造新的不公,還將強化現有的戶籍壁壘,與戶籍改革的大方向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