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如何消除?諾貝爾獎空缺怎樣填補?針對當前讓中國人備感糾結的幾個問題,參加“2011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的不同領域的諾獎獲得者開出了同一“藥方”——提高教育質量。(《中國青年報》9月28日)
原以為諾獎得主的建議會怎樣不同凡響,沒想到他們開出的“藥方”太沒有技術含量了,因為教育優先、教育事關國家未來等早已寫進政府文件,甚至被納入國策。然而,這一再樸素不過的“藥方”是我們繞不過去的:日本靠發展教育,國家強大了;荷蘭6000萬人口,竟有2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也得益于教育。我國在政府文件中在國策上都非常重視教育,那為什么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沒有?為什么貧富差距的形勢越來越嚴峻?
人家重視教育是真重視,可在我國,“再窮不能窮教育”的響亮口號還要真正落實。很多官員談到教育,總是把缺錢掛在嘴上,其實不重視教育,根本原因是我們的一些官員對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事實證明,窮縣也可能辦出富教育。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各級財政都有了跨越式增長,無論是中央財政還是地方財政都有了重視教育的資本,但教育在一些地方還沒有被真正重視起來。中央對教育的投入始終沒有達到4%的目標,一些地方政府給教育支出的積極性還不夠高。表面看是缺錢,實際上是他們的錢都有比教育“更重要”的用處。比如,國家級貧困縣湖南婁底新化縣想的是投資建設寺廟景區,甚至還強令村民籌集資金。多數地方政府首要的任務是多建上級政府官員能看到的政績工程,比如漂亮的政府大樓,寬敞的迎賓大道,至于事關千秋的教育和老百姓的生活如何,根本不在某些官員的考慮范圍,他們怎么會重視教育重視民生呢?
諾獎得主給我國開出的“教育藥方”,更像是無情諷刺——你們不真正重視教育,永遠也走不出貧富懸殊的困境,永遠也無法實現諾獎零的突破。如今的現實是,農村教育資源貧乏,重點高校的農村大學生越來越少,教育無法承載改變貧困、實現層際轉變的重任,特別是在農村教育急需提振、新“讀書無用論”再度泛濫之時。
重視教育必須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唯有如此,才能拯救教育,才能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