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青年報報道,345噸重量嚴重低于國家標準的“瘦身鋼筋”,竟然暢通流入保障性住房項目工地,部分產品已經加工待用。這是海南省質量技術監督稽查總隊近日查獲的一起“瘦身鋼筋”案件。
保障房不能賣得太貴,要想從保障房身上賺錢,開發商就會從節約成本上下功夫,于是具有成本優勢的“瘦身鋼筋”就有機會進入市場。但問題是,無論開發商如何算賬,安全的賬不能這么算。
這類“瘦身鋼筋”甚至遠遠低于國家最低偏差標準,但我們不能把“瘦身鋼筋”僅僅看成是生產企業的問題。當下的保障房市場如此巨大,如果保障房建設的監管有空子可鉆,生產商怎么會不動歪腦筋?海南文昌查獲的345噸瘦身鋼筋,恐怕不過是冰山一角。有報道說,國內一些鄉鎮的主要產業便是生產這類“瘦身鋼筋”,而相關鎮領導更是傾盡全力為家鄉的產業推銷,在成功公關之下,那種一摔到地上便斷成幾截的“鋼筋”居然暢銷于各大城市的建筑工地。有銷路有“市場”,自然就會有生產有產業。
當下最該補上的還是監管漏洞,只有追根溯源“瘦身鋼筋”的廠家,繼而“一個也不能少”地追剿所有“瘦身鋼筋”的流向,并追究相關鏈條上的從業與監管者的責任,才有生產安全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