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30日開始,銀川市部分綜合市場的經營戶之間風傳某機構到銀川進行突擊檢查,而且處罰力度很大的消息。3000多商家先后關門歇業。銀川市就店鋪關門歇業的情況向媒體進行通報,呼吁商家盡快恢復正常營業。(8月3日《銀川晚報》)
風聞權威機構突擊檢查,居然嚇得商家關門歇業,這種現象實在令人深思。是傳聞中的某機構威力過于巨大?還是當地商家有問題?如果商家有問題,為何不怕當地監管,獨怕外來監督?3000多戶經營者齊刷刷關門,真是充滿玄機。
依照正常思維,合法經營的商家是不怕任何形式的檢查。擔心檢查,說明經營者心里有鬼。14個市場數千商戶集體心懷鬼胎,令人觸目驚心。
經營者不怕本地卻懼怕外地檢查者,這不光是處罰力度的原因,關鍵說明本地監管者在日常執法過程中就不夠嚴格,以至于這些商戶身上恐怕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否則很難理解3000家經營戶集體歇業的怪象。從此事件中可以推理出,曾經在國內一些地方一再發生的以罰代管、養魚執法到底是個什么玩藝,也可以理解地方保護是“神馬”意思,更能夠理解,國內的違法產品為何難以根絕。
國內的產品質量問題,絕不是如一些人所說的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而是執法者執法不嚴。許多劣質產品很少是本地執法者查出來的,通常都是被媒體所揭露,瘦肉精如此,達芬奇家具如此,許多食品安全事件無不如此。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一般的小經營者如能違法經營,則總是被以罰代管,只要找到權力保護,就會被網開一面。在這樣的環境下,經營者可能都有違法經營的傾向,只有違法經營,才可能有更大利益,而違法風險,早就被監管者的處罰行為化解了。
有什么樣的監管者就有什么樣的企業。這是銀川市數千家經營者停業逃避檢查帶給社會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