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高鐵開通后,京滬間原有的5對臥鋪動車組相繼取消。被乘客認為性價比極高的“夕發朝至”特快列車僅剩T109/110一對。隨著暑運到來,該車車票開始一票難求,鐵路部門開始實行限售措施:上海至北京T110次列車實行車票張數限售,每次限售5張車票。一些旅客則呼吁京滬間增開夜間“夕發朝至”列車。(7月10日《北京晚報》)
一票難求的春運圖景在這個剛剛開始的暑假再次上演。不同的是,春運時的一票難求是因為特定時期客流量的劇增引起的,而現在的T109/110次列車一票難求則是由于京滬間多數普通列車因高鐵開通而被取消所造成的。換而言之,春運時的一票難求或是客觀因素,而眼下的一票難求則分明多了些人為的原因。
京滬高鐵的開通無疑是我國運輸史的重大里程碑。拋開理論層面的宏大敘事不談,僅就旅客可以感知的實際體會而言,它至少令京滬沿線機票大幅跳水,甚至還迫使民航商議如何通過提高正點率等手段迎接高鐵時代的到來。
不過,相對于京滬間動輒千元的機票價格,最低票價僅為410元的京滬高鐵當然很有價格優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到北京特快列車T110硬座只有179元,而京滬間仍然保留的一列普客1461次硬座車票才158元。所以單純從價格考慮,很顯然高鐵也并非是最優選擇。不同旅客有不同的需求,這也正是性價比最高的T109/110次特快列車最受歡迎乃至出現一票難求局面的根本原因。
說到底,高鐵與民航的競爭,更多還是運輸領域高端的競爭,對很多經濟條件一般的旅客而言,其實并沒有切身意義。高鐵的開通并不能取代普通列車的存在。既如此,鐵路部門為什么還要大幅取消普通列車,逼著旅客“被高鐵”呢?
高鐵的最大意義在于加速了競爭局面的形成,打破了原來高端運輸領域民航一統的局面。然而如果因為高鐵開通而大幅裁減普通列車,令很多旅客“被高鐵”,無異于制造了一種新型壟斷,這自然不是普通民眾所樂于看到的,也不利于良性運輸格局的形成。顯然,這才是京滬特快列車一票難求背后最值得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