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的雞蛋、塑料造的銀魚、糖水變的蜂蜜、豬肉變的牛肉、染色的饅頭……在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的當下,許多人已經對有毒食品的報道失去了興趣。然而,復旦大學研究生吳恒沒有,他用一個月時間,和34名志愿者一起,做了一個《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新聞資料庫》,讓群眾認識有毒食品,讓公眾記住那些被曝過光的有害食品。(6月20日《中國青年報》)
從蘇丹紅到三聚氰胺,食品丑聞頻出,國人認識了越來越多的化學名詞,在層出不窮的食品丑聞逼著消費者必須成為“化學家”時,無疑,“食品安全問題資料庫”是非常實用、非常必要的。那么多化學名詞,那么多有毒食品,還有什么沒有毒,還有什么是安全的、可以吃的?無須問專家,無須飯前“百度”,翻翻這本匯集了數年來媒體對食品安全報道的新聞資料庫就可以了。食品丑聞此起彼伏,人們很容易遺忘的,丑聞容易在新聞熱點的迅速轉換中被淹沒和遺忘。拒絕遺忘,需要這種“新聞資料庫”。
這樣的報告,不是政府部門做的,不是媒體和公益組織做的,而是出自一個尚未畢業的大學生之手。面對這份實用的資料庫,我們除了汗顏和羞愧之外,就是敬佩——不僅是敬佩他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出了這份報告,更敬佩他通過這份報告表現出的公共精神和公共責任。
面對當下的食品安全狀況,面對層出不窮的有毒食品,我們多數人表現出的,一般都是批判、抱怨、恐懼、震驚、憂慮、哀嘆、痛心、譴責、無奈等表情和情緒,對奸商的譴責,對“不知道吃什么”的恐懼,對道德淪喪的痛心,對“從不吃自己做的饅頭”的震驚——這些情緒都可以理解,但無助于問題解決。
而這個叫吳恒的學生在親身遭遇有毒食品后,并沒有停留于對現實的悲憤和對丑聞的批判中,而是想到了怎么解決問題,如何讓其他人能盡可能地避免有毒食品,如何讓更多人識破問題食品。
于是,他想到了做一個新聞資料庫,從海量的問題食品報道中篩選出有明確來源、有受害者的數千篇報道,為每篇報道提取了包括事發地、涉及食品的種類、對人體有害的原因等在內的關鍵詞,細分為造假、過期、添加劑、混有異物、包裝材料有問題、無證經營等10種類型,非常實用。
他的公共責任不止如此,還表現在致力于推動其他公民參與到拒絕有毒食品的行動上來。他完成資料庫后,還撰寫了題為《擲出窗外:面對食品安全危機,我們應有的態度》的報告。
“擲出窗外”源于美國的食品安全史。作家根據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廠可怕的生產場景寫成《叢林》一書,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吃早餐時讀到該書,突然“大叫一聲,跳起來,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來,又把盤中剩下的一截香腸用力拋出窗外”。羅斯福隨后與作者見面,推動通過了《純凈食品與藥品法》,并創建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前身。吳恒呼吁民眾參與到對有毒食品的抵制中去,稱“擲出窗外”是每個人面對食品安全這個公共問題應有的態度。
不是無奈的抱怨,而是讓每個人為改變現實去貢獻公民的力量,這種積極的態度,是一個公民面對危機應有的姿態。這個問題上,吳恒給我們上了一堂公民課。(曹林)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