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清華教學樓命名“真維斯”所引發的“搞笑”爭議,校方似乎有所預料——“第四教學樓”的名稱同時保留,但是,保留之下,爭議就能消除嗎?此前暨大主教學樓被冠上了著名地產商富力公司的名字——“教學大樓”改為“富力教學大樓”,兩者有著相似的邏輯,同樣引起了爭議,因此,對這種現象進行條分縷析,無論對大學和社會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就筆者的觀點,“真維斯樓”之爭不在“錢”,所謂“清華真是沒錢了,教學樓起成這樣的名字”只能是一種調侃,如果僅僅糾葛于金錢來討論之,很可能造成一種遮蔽。
“真維斯樓”惹非議,背后有著民眾和社會的深刻憂慮,那就是大學的商業化有沒有邊界?大學做出決策時是不是可以把師生意見排斥在外?就本則新聞來說,雖然部分同學對于企業為學校捐款一事并不反對,但認為直接以企業品牌命名教學樓,商業氣息過于濃厚,并不符合清華大學自身的氣質。
大學要負載價值,守望社會文明,因此它天然地與社會上急功近利的風氣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真維斯樓”的命名卻讓我們失望。哈佛大學前校長DerekBok憂心忡忡地指出,目前大學已從一個知識學術的中心,逐漸轉變為牟利為主的機構,這是應該及早警惕及防范的現象。他表示,當代社會對于專業知識、科技發明及終身教育的需要與日俱增,為大學提供了創造財富的商機。無論體育活動、科學研究或推廣教育,都成了有價商品。學術與商業的結合固然得以學習企業界的效率和精神,但一旦追求利潤超于一切,學術價值隨之淪為商業化的祭品,大學教育的核心使命勢必崩解。這或許能幫助我們深入認識“真維斯樓”出現的背景以及隱藏其中的民眾情緒。
大學接受捐贈本無可厚非,但如何接受以及接受程度卻有邊界的問題。而就“真維斯樓”之爭來說,無論是多么美好的借口和無奈的抱怨,都無法掩藏大學趨利性的一面。“真維斯樓”之爭不在“錢”而在過度商業化,而與之相伴隨的問題是:大學會不會成為商業化的祭品?(朱四倍)